家長
在侯孝賢的成長經(jīng)歷中,他并不是一個有著慣常安穩(wěn)家庭生活的人。顛沛與漂泊,還有隱隱浮動著的疾病與死亡氣息,如同經(jīng)久不散的陰霾,常年籠罩在這個外省移民家庭的上方。
經(jīng)歷亂世,活著已然不易,在生存的負荷之下,親情仿佛只剩下淡漠與疏離。
侯孝賢記得一件童年往事:“有一次,因為爸媽正在吵架,我就主動幫母親洗碗。洗完碗后,從來沒有摟過我的母親摟著我,那使我感到害羞?!?/P>
偶爾,他也會講起好友楊德昌的青年時代:“他的家庭出身和我不一樣,他中學是念建中的,然后又去美國讀電腦,父母對他期望很大,所以他后來放棄工作跑去拍電影,他爸媽都快瘋了。直到后來楊德昌去日本參加電影節(jié),帶了母親同去,他媽媽才開始對他釋懷。”言下間,流露出可能連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艷羨。
但很多年過去,那個從小父親缺席的叛逆少年,自己也終于做了父親,甚至,還成為了整個華語電影界最為溫厚、可靠又篤定的大家長符號。
2013年,金馬獎50周年。那一年,即將卸任執(zhí)委會主席的侯孝賢擔任了由他在幾年前一手創(chuàng)辦的“金馬電影學院”的當屆導師,親自指導幾個來自不同華語地域的年輕孩子們共同完成一部作品。
在那屆學員、正在北京電影學院讀書的潮州少年莊佳龍印象中,侯孝賢給他們上的最重要的一課,是如何學會等待。
等待,是侯孝賢拍片的常態(tài)。
在電影《聶隱娘》漫長的拍攝過程中,團隊成員們站在山上,布起機器,在導演的指揮下開始集體等待:等一陣風、一朵云、一片日影,抑或一只蝴蝶輕輕扇動翅膀。
但這樣的等待遠沒有聽上去的那么詩意,與之相隨的,還有烈日,暴曬,冷雨,苦寒,但最難過的還是心理上的那道坎。
莊佳龍記得,有一次他在臺北老城區(qū)拍攝以菜市場為場景的一幕戲時,侯孝賢甚至要求他等待“太陽移動到天空的某一個位置,某一束陽光投射到市場上某一塊豬肉時的樣子”。
但一束陽光和另一束陽光,一塊豬肉和另一塊豬肉,又有什么不同呢?
“也許在我看來沒有什么分別,但在侯導那里,他能看出許多不同來?!鼻f佳龍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