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刺客聶隱娘》劇照。
棄兒
如果用一句話形容《聶隱娘》的故事,侯孝賢說,是“一個人,沒有同類”。
而他形容自己,也說過類似的話,“我從小沒爹沒娘,是個孤家寡人?!?/P>
其實擴展開來,《聶隱娘》的故事也絲毫不顯得復雜。它取材自唐代裴铏短篇小說集《傳奇》里的“聶隱娘”篇,只有短短不到兩千字。講述一個女孩在十歲時被一名道姑帶走,她從自己的家族與熟悉的環(huán)境中被連根拔起,最終由道姑訓練而成一名武功絕佳的刺客。再后來,她又返回家鄉(xiāng),奉師傅的命令,去殺掉自己曾經青梅竹馬的戀人。
用編劇朱天文的話說,《聶隱娘》并不是一部典型的武俠片,“它與江湖無關,而是講一個人的選擇;你做了什么選擇,就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其實從這點來說,這個故事十分具有現代意義?!?/P>
按照侯孝賢與朱天文合作拍片的慣例,每次籌備拍片以及拍攝期間,侯孝賢都會在朱天文的推薦之下,閱讀大量的相關書籍與資料。而為了給《聶隱娘》尋覓靈感,侯孝賢除了閱讀了大量的唐傳奇、唐史以及各種志怪小說,還選擇了一些現代小說,其中有冰島作家古柏森·伯格森的小說《天鵝之翼》、張愛玲的《雷峰塔》,甚至還有新晉新疆女作家李娟的作品。
無一例外,在這些作品背后都隱藏著一個成長期的女孩,或者是女主人公,又或者是寫作者本身。她們清冷、孤高,有著奇異的敏感與自尊,并且與喧囂塵世始終保持著一定的距離,甚至還帶有青春期那一點獨特的擰巴與別扭。從她們的身上,“這一點,那一點,就這樣塑造成了我們的聶隱娘。”朱天文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在生活中,侯孝賢自稱是“不乏熱情的人”,但在他的作品里,卻始終彌漫著氤氳不散的荒涼之感,按照侯孝賢本人的分析,這種創(chuàng)作的根源來自于他的童年,“我童年的生活經歷常常讓我有種想要逃離、不愿面對的沖動,這種情緒和感覺在我心中曾經像火山一樣爆發(fā)過,又因為外部環(huán)境而冷卻,凝固在心中,于是,成年后我每次拍電影,那份殘余的涼意都會發(fā)作,變成一種不可逃脫的宿命。”
侯孝賢是廣東梅縣人,母語是客家話。在他四個月大的時候,由于工作關系,父親帶領全家搬到臺灣,本來計劃幾年之后就回去,但兩年之后便是1949年,梅縣,從此成為了回不去的故鄉(xiāng)。
隨著年齡的增長,他開始意識到自己與相鄰伙伴的不同之處,自己腳下的這片土地,原來并不是祖先生活的地方,而家里長輩絮絮叨叨時常提起的故土,卻是自己連記憶也沒有的地方。他仿佛一生下來就背負著鄉(xiāng)愁,被拋棄與疏離的命運之感始終徘徊不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