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商界記者 李雪梅
遠離商業(yè)中心,偏安市井街區(qū),一個不足20平米的包子鋪,每月竟有10多萬元的營業(yè)額。初出茅廬的90后研究生,加上幾個久經沙場的職業(yè)經理人,圍繞傳統(tǒng)包點,升級商業(yè)模式,巧用互聯網+思維,完善產業(yè)生態(tài)閉環(huán),撬動1600億的早餐大市場。為此,美食欄目的導演慕名而來,全國大型風投機構多次造訪。
一個小小的包子鋪,為何有這么大的魔力?
情懷包子鋪
沒有價值創(chuàng)新,只有使用價值的產品,在一個低門檻的行業(yè)里,注定是一個悲劇。
當劉盼意識到這一點時,他已經走過不少彎路。
初生牛犢不怕虎。努力考上公務員,或者找份穩(wěn)定工作,對于從農村走出來的湖大研究生劉盼而言,本是最好的選擇。然而他的命運,因一個包子而改變。
讀研期間,憑著對商業(yè)的敏銳嗅覺,劉盼發(fā)現了包子的商機:在千億級的早餐市場當中,包點等面食類的市場份額只占40%,而且門檻低,毛利率回報高達65%。
劉盼按耐不住內心,越想越激動。于是畢業(yè)之后,他不顧家人反對,一意孤行地開起了包子鋪。因為準備充分,加上吃苦肯干,劉盼的包子鋪開業(yè)前兩個月生意紅火。嘗到第一桶金的甜蜜之后,他沒有多想,又迅速開了兩家分店。然而,由于經營粗獷、擴張?zhí)欤秩狈B鎖管理的經驗,幾家店面的生意日漸式微,“不知道怎么去協(xié)調管理,又感覺每天都很忙。”盲人瞎馬,劉盼碰了一鼻子灰,幾家包子鋪相繼倒閉。
但一次困難沒有打倒劉盼,血本無歸的他離開了湖南這塊“傷心之地”,帶著僅剩的一點包子理想前往成都。“傳說諸葛亮發(fā)明了包子,成都雖是包子的發(fā)源地,卻沒有包子大品牌,我覺得有機會。”
意外的是,成都之行并沒有劉盼想象的順利。處處碰壁,山窮水盡,他幾度絕望,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絕望之際,劉盼突然想到了自己的研究生導師。聯系上導師之后,他將這一年的遭遇一五一十地道來。
或許是被劉盼的執(zhí)著打動,導師指出了劉盼的痛處:“幾乎所有的人都愿意為品牌付錢,而你的包子沒有品牌,也沒有營銷,甚至連獨特的技術都沒有。而且,現在已經不是單打獨斗的時代,你需要夢想合伙人。”
讓劉盼沒想到的是,導師給他介紹了幾位朋友,幾人分別在品牌營銷、互聯網運營、面點技術研發(fā)和資本運作方面深耕多年,且在各自領域皆有建樹。
推杯換盞,酒過三巡,在大家的第一次聚會上,劉盼和這幾位朋友聊得很是投機。五人都來自農村,對農村的一切都有種深深的情懷,“出來這些年,摸爬滾打,卻從來沒有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說道此處,無不動容。
既然這樣,何不用包子打造一個“村長帶領大家去致富”的品牌,一個幫助更多和劉盼一樣的小人物去創(chuàng)業(yè)的平臺。于是“包子天團”正式成立,“包村長”也由此誕生,眾人將杯中酒一飲而盡,當即拍板:“就這么干!”劉盼當晚喝醉了,他已經好久沒有這樣暢快過,他笑稱:“他們就是我的夢想合伙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