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漢字繁簡之爭
在海峽兩岸對峙時期,中國大陸高舉革命大旗,強勢推行文字改革。作為全世界最復雜的表意文字系統(tǒng),簡化漢字,是放棄這種表意文字的第一步,直至拼音化、拉丁化,準備與被視為落伍、腐朽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徹底決裂,創(chuàng)造一種全新的、科學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字。
蔣介石政權以中國正統(tǒng)自居,視簡化字為大逆不道、數(shù)典忘祖。臺灣島內(nèi)雖有賢達之士,體認到文字改革有其必要性與合理性,憚于國共恩怨,亦不敢公開建言,避之惟恐不及。
自1979年以來,兩岸關系開始緩和。1987年底,老兵返鄉(xiāng)探親,兩岸交流的大門終于打開。觀光旅游熱、臺商投資熱掀起,通商、通郵、通航循序漸進,最終基本實現(xiàn)。兩岸人民從老死不相往來,逐漸走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深度融合,簡化字與繁體字成為兩岸人民繞不開的心結。海岸兩岸的文化差異,首先在文字改革問題上正面交鋒。
從小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下的一些臺灣知識精英指出,中國大陸的文字改革,使“親人不見”、“愛人無心”、“有云無雨”、“鄉(xiāng)里無郎”,造成漢字支離破碎、莫名其妙、無所適從,進而指責“簡化字破壞傳統(tǒng)文化、損害漢字結構、字形難看、使人愚蠢”,應予放棄,恢復中國傳統(tǒng)文字。對此,中國大陸相關部門當然不能輕易接受。
由于缺乏傳統(tǒng)漢字的教育,在中國大陸,即使一些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民眾,看舊版四書五經(jīng)如讀天書,進博物館不能欣賞古代的書法繪畫,訪名勝古跡讀不通對聯(lián)長文,登三山五岳難以辨識摩崖刻石,面對博大精深的祖國傳統(tǒng)文化,如霧里看花、水中望月,望字興嘆,徒喚奈何。
隨著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中國大陸亦有一部分人士建議,甚至有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提出議案,建議以10年為期,恢復使用繁體字,放棄簡化字。附和者亦不在少數(shù)。行政官員、專業(yè)人士、民間學者輪番上陣,各抒己見,面紅耳赤,未達共識。簡繁之爭愈演愈烈,口水四濺,難以平息。
中國大陸主張使用簡化字的理由主要有:1、從甲骨文到楷書,漢字一直處于簡化過程中,是大勢所趨,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2、中國大陸頒布的簡化字多源于民間業(yè)已流傳的寫法,有其依據(jù),并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3、簡化字減少了漢字的筆畫數(shù)和漢字的數(shù)目,降低了學習難度,提高了書寫速度,有利于普及教育。4、繁體字在特定范圍內(nèi)允許使用、存在,北京中華書局等出版社專門出版古代典籍,如“二十四史”,通常使用繁體字。
臺灣主張廢棄簡化字的理由主要有:1、簡化字背離了六書造字原則,許多漢字失去表義結構,辨識困難,又未建立一套完整的造字系統(tǒng),增加漢字學習的難度,削弱了漢字的完整性、傳承性,有損漢字的美感。2、使用簡化字,很多中國人缺乏、甚至喪失閱讀古籍的能力,難以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將古籍以簡化字重印,容易出現(xiàn)歧義,誤導讀者。3、使用簡化字,阻礙中國大陸與臺灣、港澳地區(qū)的文化交流,與日本等外國使用的漢字進一步脫節(jié),從“書同文”到人為制造“書不同文”。4、漢字演進并非只是簡化,繁化一直在漢字中展開。這主要是為了辨義,自然演進,不可輕易變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