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新和
   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我國著名語文教育理論家。代表性專著、120余萬言的《語文:表現(xiàn)與存在》風靡語文界。
關(guān)于論點的不對稱“論爭”
臺海網(wǎng)1月17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魏文)在應試教育下,“三要素”觀念下,大家已經(jīng)習慣于“論點”是審題“審”出來的,是拍腦袋“拍”出來的。只要有個切題的“論點”就“ok”了。
你要說“論點”不該這樣,許多人就會一哄而上,跟你急。覺得你太無知、太可笑了。“論點”怎么可能是那樣的?那不要了學生的命嗎?
自從鄙人《“議論文三要素”批判》發(fā)表之后,頗為轟動,其他不說,單就我談到的:“‘論點’作為要素就不盡妥當。議論文本不是有‘論點’就成,它需要的不是任意的‘論點’,而是‘具有較高逼真度的論點’或‘新論點’。作為要素要對此作明確界定?!庇忻麕熅蛻n心忡忡、嗤之以鼻:
“就寫作而言,讓學生寫一篇有論點的文章并不難,但要讓尚未成年的高中學生在自己的作文中建立一個‘具有較高逼真度的論點’或‘新論點’,實在太難了。若教師以此為標準要求所有學生,那有些學生怕是真就無法在議論文寫作上達標,甚至可能根本就邁不開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