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名字,都不是什么難字難詞,可是組合起來,都能表達美好的愿望,充滿正能量。走過這些地方,念著這些正能量的地名,心里會充滿光明美好,社會的氛圍也是向善又向上的。
威武軍門
地圖中間位置的威武軍門,就是我們熟知的鼓樓呀。(《閩都記》說:鼓樓,全閩第一樓,即威武軍門也。)
《三山志》說它是“ 本唐元和十年(815),觀察使元錫所建州府也。乾寧三年(896),州升為威武軍,遂為威武軍門”。
“宋嘉祐八年(1063),給事元絳更為雙門,上建樓九間。熙寧二年(1069),始創(chuàng)滴漏,有鼓角更點。下為亭以翼之,左宣詔,右班春。”
——你看,這威武軍門,還是唐代的名字呢。要到北宋,它才有計時的“滴漏”,報時的“鼓角更點”,具備了“鼓樓”的功能。當時鼓樓下還有兩個亭,左邊的亭叫“ 宣詔亭”,右邊的亭,叫“ 班春亭”。

宋代威武軍門的位置,大約就是如今的鼓樓遺址
威武軍門往北,是都督府。都督府的名稱,也是從唐代而來的。當年官員多從讀書出身,當然挺有文化,《榕城考古略》就記錄了官員們給建筑命名的功夫:
修令堂,自公堂,九仙樓,燕堂。
燕堂西有“眉壽堂”,說是南宋安撫使張浚為其母秦國夫人建。(還記得陳寶琛的夫人嗎?叫王眉壽。)
眉壽堂北,是“雅歌堂”;雅歌堂北,是“和樂堂”。還有信美堂、愛山堂、萬象亭。
燕堂東邊,是止戈堂。原本是“甲仗庫”,也就是兵甲倉庫。韓世忠來福建平寇,在這里喝過酒,于是“甲仗庫”就改名止戈堂。
止戈堂東,有“凝翠堂”;逍遙堂西,有“流觴亭”;逍遙堂前,有“熙熙亭”;逍遙堂北,有“坐嘯臺”。名字里,盡是文采風(fēng)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