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狀
急救車有時很“難過”
急救車司機:變道和逆向是迫不得已
1月9日16時27分,一陣急促的鈴聲打破了泉州市急救指揮中心的平靜,縣后街一名市民報警稱家中有人昏厥需要派車。接到任務(wù)的駕駛員曾師傅,與擔架員、醫(yī)生、護士等3人迅速跑出值班室坐上急救車,記者一同隨車體驗采訪。不到1分鐘,警笛響起,車輛迅速駛離中心大院。
行駛過程中,曾師傅不停打著雙閃或是鳴笛示意前車避讓。記者留意到,絕大多數(shù)機動車車主聽到警笛聲,都能夠主動避讓。但一些闖入機動車道的電動車卻缺乏讓行意識,甚至還在急救車附近慢悠悠地行駛。
曾師傅告訴記者,為了盡快趕到患者的位置,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他會變道以提高行駛速度。如果一直等待前車避讓,耽誤的時間可能更多。路口遇到紅燈,如果條件允許,曾師傅就直接通過。
16時32分,當車行駛至美食街時,曾師傅收到了指揮中心取消任務(wù)的指令。曾師傅說:“這種情況通常是因為患者家屬選擇自己送去醫(yī)院,這也意味著出車任務(wù)結(jié)束了。”此時,曾師傅關(guān)掉警笛,與正常車輛一樣,按道行駛。“雖然沒有接成病人,但每一次接到任務(wù)指令我們都必須認真對待,盡可能快速趕到現(xiàn)場。”
曾師傅說,他曾遇到過私家車集體讓道的情況。2017年年初,市區(qū)坪山高架橋上發(fā)生了一起交通事故。當時整個橋上停滿了車輛,“急救車警笛一路響著,前方的車輛都很自覺地向兩側(cè)靠,為我們騰出了一條救援通道。還有些熱心司機更是下車提醒前車避讓。”回憶起此事,曾師傅仍然感動不已。
今年40多歲的許師傅,是急救中心資深老司機,在駕駛崗位上工作了20年,早已經(jīng)習慣了風雨無阻的救援之路。面對紛繁復(fù)雜的道路狀況,許師傅深有感觸,“接送病人要分秒必爭,不斷變換車道,闖紅燈、逆向行駛,都是迫不得已。我們都要確保安全才會這么做。”
“剛開始開急救車的時候,泉州的車還沒有那么多,即使是上下班高峰,通行也比較順暢。近幾年來,車越來越多,路也越來越堵了。以往5分鐘就能到的地方,現(xiàn)在可能要花10分鐘,甚至更久。”許師傅說,遇到堵車或被堵在燈控路口,一分鐘對他們來說都漫長無比。每一次出車,都可能會碰到不愿避讓的車輛。有時候,許師傅甚至要降下車窗告知有重病號,對方才會挪動車身。
社會車輛:能讓的情況下肯定讓
其實,社會車輛主動為急救車讓道的現(xiàn)象在泉州并不鮮見。今年1月8日晚上,仕公嶺路段一名傷員需要急救。急救車行駛到湖美酒店位置的燈控路口時,一輛公交車擋住了去路。正當駕駛員發(fā)愁的時候,公交車慢慢向右前方行駛了五六米,剛好讓急救車通過。事后,記者聯(lián)系上了該名公交駕駛員楊師傅?;貞浧甬敃r的一幕,楊師傅說:“急救車上路,那是事關(guān)人命。為它讓道義不容辭,最怕遇到那種想讓但沒地方讓的情況。”
在是否讓路這個問題上,私家車主陳先生認為很多時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也想讓,但也要有地方給我讓?,F(xiàn)在有些非機動車都闖進了機動車道,占用了道路資源,關(guān)鍵時刻根本就沒有空間可以讓行。”
母親突發(fā)腦卒中必須馬上送醫(yī)但卻遭遇堵車,回憶起一個多月前的事,市民王女士仍然心有余悸。母親病發(fā)時,她立即撥通了120急救電話。因為家在老城區(qū),巷道十分狹窄。醫(yī)護人員變成臨時交通疏導員,不斷指引周圍車輛讓行,車子才得以開到家門口。送醫(yī)途中,又剛好是下班高峰期,在九一街燈控位置,急救車被卡在了車流當中。“當時感覺度秒如年。新聞曾報道過,因為堵車加之其他車輛沒有讓行,最終導致急救車上的患者死在了送醫(yī)途中。當時很擔心這樣的情況發(fā)生在我們身上。早一點到達醫(yī)院,就意味著有生的希望。”幸運的是,在交警的疏導下,急救車很快駛離了擁堵路段。王女士的母親得到了及時救治。通過自己的遭遇,王女士呼吁大家能夠為執(zhí)行任務(wù)的急救車輛讓行,為生命開辟出一條“綠色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