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嵬兵變,此恨綿綿無絕期
天寶十五載(756)六月十四中午,玄宗終于走到讓他終生難忘的馬嵬驛。禁軍將士連續(xù)趕路又累又餓,把怨恨集中到楊國忠身上。恰巧這時楊國忠被一同出逃的吐蕃使者圍住,騎士張小敬等人大呼“楊國忠與吐蕃同反”,當(dāng)場把楊國忠父子“梟首,屠割其尸”,接著將玄宗團(tuán)團(tuán)圍在驛站中。陳玄禮提出必須誅殺貴妃才能平息事變,玄宗遲遲不做決斷,在高力士的反復(fù)勸說下最終無奈同意。
楊貴妃在佛堂上完最后一炷香后,讓高力士用三尺白綾勒死自己。劉禹錫《馬嵬行》通過目擊證人的口吻,描摹了當(dāng)時的情景,“軍家誅戚族,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門屏,貴人牽帝衣;低回轉(zhuǎn)美目,風(fēng)日為無暉”。
馬嵬兵變,最冤莫過楊貴妃,她陪伴玄宗十七八個春秋,從來沒有插手朝政,始終把陪伴玄宗作為唯一的樂趣,最終以38歲的無辜生命換取了玄宗的平安,用紅顏禍國的罵名為玄宗承擔(dān)了安史之亂的責(zé)任。
與貴妃以死報君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量朝臣叛降。玄宗逃跑前后,駙馬、張說次子張垍,張說長子張均,宰相陳希烈,河南尹達(dá)奚珣等先后投降安祿山,接受偽職,徐夤《馬嵬》詩言:“二百年來事遠(yuǎn)聞,從龍誰解盡如云。張均兄弟皆何在,卻是楊妃死報君。”
很多詩人對楊貴妃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李商隱《馬嵬二首》言,“如何四紀(jì)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諷刺玄宗貴為天子,卻連貴妃性命都無法保護(hù),還不如民間莫愁女可以夫妻白頭偕老;于濆《馬嵬驛》亦言,“當(dāng)時嫁匹夫,不妨得頭白”。
長安收復(fù)后,玄宗回京再赴華清宮,溫泉依舊,貴妃不在。羅鄴《駕蜀回》言:“上皇西幸卻歸秦,花木依然滿禁春。唯有貴妃歌舞地,月明空殿鎖香塵。”華清宮的半磚片瓦都會勾起玄宗內(nèi)心無限傷痛,為排遣痛苦,他把貴妃閨蜜、舞女謝阿蠻請到華清宮。謝阿蠻為玄宗跳了一支《凌波曲》,然后拿出手環(huán)告訴玄宗,“此貴妃所賜”。玄宗睹物思人,老淚縱橫,又讓梨園子弟張野狐吹奏《雨霖鈴》。這是玄宗當(dāng)年在蜀道斜谷路上“雨中聞鈴音與山相應(yīng)”,觸景生情譜的曲子,寄托對貴妃的哀思,是為“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張野狐吹《雨霖鈴》剛吹一半,玄宗“四顧凄涼,不覺流涕”,身邊宮女宦官也跟著落淚。張祜有詩《雨霖鈴》曰:“雨霖鈴夜卻歸秦,猶見張徽一曲新。長說上皇和淚教,月明南內(nèi)更無人。”
玄宗對貴妃的懷念,不僅是對愛情的留戀,更多是對一個時代的不舍。當(dāng)年太平盛世,能夠與他同歡同樂的,是貴妃的似水柔情。大亂來臨,讓他失去江山的馬嵬兵變,也和貴妃的香消玉殞聯(lián)系在一起。玄宗想起一去不返的盛世開天,自然會想起貴妃,把一腔哀怨都寄托在她的身上。
寶應(yīng)元年(762)四月初五,玄宗去世,終年78歲,若貴妃還在,這年應(yīng)是43歲。曾經(jīng)許下“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誓言的玄宗貴妃,現(xiàn)在終于可以放下一切,去成就“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的相守。
當(dāng)年在馬嵬驛,玄宗失去的不僅是貴妃,還有對太子的控制。馬嵬兵變第二天,太子與玄宗分道揚鑣,兵變最終演變成政變。這之后的局勢,已非玄宗所能控制。而大唐也由此通過重建平叛指揮中心,開啟艱難的平叛進(jìn)程,最終實現(xiàn)中興。
(來源:中國青年報 吳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