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朔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年號有著特殊意義。它既是天子執(zhí)政的時間單位,也是天子權威的標志。每一次更換年號都是國家大事。年號的取舍、含義,毫無疑問包含著復雜的政治寓意和政治考量。
如果一個年號的時間跨度比較長,期間發(fā)生過一些歷史大事,或者當朝的皇帝比較有個性,年號就變成了那個時代的標志,尤其是明清兩代皇帝“一世一號”(一任皇帝一個年號),年號就取代了帝號,成了民間稱呼皇帝的一個代指。
不同的年號代表了不同的時代風貌。
比如“康熙”跟“光緒”這兩個年號,在中國人腦海里反射出的畫面是截然不同的。
又好像,看到“開元”就想跳舞,看到“乾隆”就想下江南。
作為當今世界上唯一還保留著中國古代紀年法的國家,日本顯然全盤接受,深度領會了年號和年號背后的那些東西。
比如日本第一個年號“大化”,出自中國的《易經(jīng)》:“大化流衍,生生不息,陰陽相動,萬物資生。”這《易經(jīng)》在描繪世界萬物起源、變化的畫面。
取這個年號,顯然有從頭開始,萬象更新的意思。跟大中兄皇子發(fā)動政變搞改革、向唐朝學習的意愿很切合。
想出這個年號的人還挺懂行的。
再比如,后醍醐天皇在1334年改年號為“建武”,它原是東漢光武帝的年號。當時日本朝政由鐮倉幕府把持,天皇被壓制得很慘,他從儒家的“忠君愛國”思想出發(fā),希望恢復天皇權威,推翻幕府這個“奸臣王莽”,像漢光武帝一樣,實現(xiàn)“中興”。
雖說日本年號出處很愛往中國的典故上貼,但另一方面,年號這件事,也反映出日本“小九九”的一面。
年號是天子的年號,天下只有一個天子,年號也應該只有一個年號。也就是說,用誰的年號,誰就是“正朔”,就有權威。比如古代的朝鮮、越南、琉球等國,在其國內均使用中華王朝的年號。
而日本不但在年號上保留了獨立性,歷史上它還能常常趁著中原王朝衰落的機會反將一軍。
晚唐時期,唐國力衰退,日本多次對中國的東北地方政權——渤海國威逼利誘,要求渤海王使用天皇年號。
近代日本經(jīng)過明治維新走向強大,向琉球王國擴張。1879年,日本強迫琉球使用天皇年號,隨后派軍侵略琉球。
在對朝鮮和中國臺灣進行殖民統(tǒng)治期間,日本在兩地也用天皇年號紀年。
明治維新以后,日本采用“一世一號”,年號成了日本國運的標志:
明治時代,日本走上維新變法和對外擴張之路;昭和時代,日本經(jīng)歷二戰(zhàn)、戰(zhàn)敗再到經(jīng)濟起飛;剛剛過去的平成年代,日本經(jīng)歷失去的三十年,經(jīng)濟泡沫破裂,少子化老齡化,國家日益暗淡,年輕人喪成了不思進取的“廢宅”。
普遍流傳的段子是,“明治養(yǎng)神、大正養(yǎng)士、昭和養(yǎng)鬼、平成養(yǎng)豬”。
再比如,二戰(zhàn)戰(zhàn)敗后,號稱日本憲政之神的尾崎行雄曾提議:為了讓全體國民都認清戰(zhàn)敗的事實,應該改年號,年號可以帶有“新生日本第一年的含義”,或者帶有“民主主義元年”“興國元年”“投降2年”等含義。
那么,日本為什么要選現(xiàn)在這個時候,再次表現(xiàn)出它的獨立性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