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控制”朝鮮?
2016年2月12日至14日,我再次應邀出席慕安會,作為嘉賓參加了“中國與國際秩序”的大會論壇,并且做了題為《秩序及其再構建》的演講,圍繞對“秩序”的認知差異談了看法。

▲資料圖片:2016年2月,傅瑩出席慕尼黑安全會議,參加“中國與國際秩序”論壇。
那次慕安會上參加討論的嘉賓有: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KevinRudd)、新加坡國防部長黃永宏(Ng EngHen)和美國國會參議院對外關系委員會主席羅伯特·科克(Robert Corker)。科克之前訪問過中國,圍繞朝核等問題與我有過長時間的交談,他很重視我的觀點,但是我們往往“道不同”,很難說服彼此。
那次我演講時他坐在臺上,可能聽不太清楚我的講話,他索性回到臺下的聽眾席,聽完才回到嘉賓的座位上。論壇的主持人是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總裁韓博天(SebastianHeilmann)教授,按照事前的安排,嘉賓們要圍繞中國與國際秩序、中美關系等問題進行討論,并回答聽眾的提問。
我每次確定出席某個國際論壇之后,都要認真做些功課,不僅要研究論壇的主題,還要了解主持人和其他嘉賓的背景,從他們公開發(fā)表的文章和講話中了解其觀點和立場,尤其對主持人要多做一些研究。有時會碰到對中國偏見比較深的主持人,更得事先做好發(fā)生對抗性辯論的準備。這次的主持人韓博天是一名研究中國問題的專家,從他以往的言論看,他對華態(tài)度友好,主張在德國與中國之間建立新的連接點。
根據(jù)這些資料,我判斷在這次論壇上面對的將是一個相對平和的主持人。但在現(xiàn)場讓我出乎意料的是,韓博天顯得咄咄逼人,一再把話頭引向朝核問題,并且把矛頭對準了我,質疑中國的立場和作為。他似乎想讓聽眾覺得,朝核問題發(fā)展到如此嚴重的地步,都是中國人“不作為”惹的禍。我估計他反映的也確實是歐洲人在媒體影響下普遍持有的看法,因此,他的言論在會場上是有共鳴的。面對他的追問,我沒有馬上反擊,他反復地挑釁,一直把我逼到“墻角”。他此刻似乎覺得自己占了上風,隔著其他幾位嘉賓,眼睛盯著我,嚴肅地問:“中國是不是已經(jīng)完全失去了對朝鮮的控制?”我可以感覺到會場上出現(xiàn)的張力,覺得到了該做出回擊的時候了,在這樣的時刻回擊才能實現(xiàn)借力打力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