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想象不到,這個“高產作家”從沒有屬于自己的書房。
在家里,姜淑梅坐客廳沙發(fā)上,把沙發(fā)靠背放平擱在腿上,再墊上一塊氈子,她就開始“碼字”。打印紙的背面、各類包裝紙、小孩子的作業(yè)本、醫(yī)院就診手冊……手邊有啥就拿啥寫,還有的書稿寫在紙條上。
這樣的“伏案”寫作,在當代“網紅作家”里是別具一格的。
2
“女兒是我的老師”
為何活到60歲又開始識字?
姜淑梅說,1996年9月,老伴兒在一場車禍中意外去世,她一下子變得郁郁寡歡。擔心母親一蹶不振,女兒張愛玲想了個辦法開導她:“娘,你學認字吧。”
沒想到,同年12月,在北京進修的張愛玲收到了母親寫的第一封信。這封信,是姜淑梅問別人學幾個字就寫下幾個、一連寫了一個多月才寫完的。
張愛玲回憶說:“娘不懂筆畫,她不是寫字,而是把每個字都當成一幅畫,畫出來的。”
為了識字,姜淑梅摸索出一些訣竅。她自己編歌詞,讓孩子們寫在紙上,她照著一遍一遍地念。時間長了,自己編的歌會唱了,她也把字記住了。
別人上街問路,姜淑梅上街“問字”。廣告牌、宣傳單、公交站,還有看電視和小人書,只要看到不認識的字,她就張口問。
女兒張愛玲在綏化學院教書,也是一位作家。等媽媽認了不少字,女兒會把一些文學作品拿給她看。
“這個好看,有細節(jié),真細。”姜淑梅贊不絕口,“我也有故事,我也要寫。”
那時,姜淑梅已經70多歲,手顫顫巍巍,寫出來的字筆畫橫不橫、豎不豎,像鋸齒一樣,一天時間一句話都寫不下來。撓磨了三五天,姜淑梅就不想練了。
“老人跟小孩一樣,得靠哄。”張愛玲告訴她,“你寫得挺好,我小時候學寫字也這樣,多練練就好了。”
也許是覺得時間寶貴,姜淑梅是個勤奮的學生。每天凌晨三四點,天還沒亮,她就摸黑起床了。打開臺燈,開始了一天的寫作。除了吃飯、上廁所,她基本都在寫,像入了迷似的,有時一天只睡4個小時。
姜淑梅有一個筆記本已翻得毛了邊,這是她的“生字本”,也是“字典”。“撅折”“褯子”“簪子”……里面塞滿了各種口語、土話里的生僻字,大大小小密密麻麻,“大的是張老師寫的,小的是我‘照葫蘆畫瓢’畫下來的。”姜淑梅說。
對于姜淑梅來說,寫字,就是寫故事。

在黑龍江省綏化市北林區(qū),姜淑梅老人在家中將沙發(fā)靠墊墊在腿上寫作(9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思琪 攝
張愛玲告訴她:“娘,你就當對面有個人坐著聽你講,你就想你要怎么講,人家才能聽懂。”
“寫自己經歷過的、熟悉的,但是別人又不知道的事,就能寫成獨家和特色。”這也是姜淑梅的“寫作秘密”。她筆下少有廢話,總是直截了當,講最有意思的故事,講故事里最好玩的細節(jié)。
有一次,姜淑梅寫了一篇關于“闖關東”的文章。拿給女兒看后,被評說“沒細節(jié),一篇得分三次講,寫成三篇故事。”她便翻來覆去,來來回回改了三遍。在講“大宿舍”的故事里,“要是側身睡會兒,再想平躺就難了,旁邊的人早把這點地方占了”,她用寥寥數筆就把幾十戶人家躺在兩張大通鋪的情形勾勒了出來。
“一是哄,二是教方法,三就是要嚴格要求。”張愛玲解釋道,在她知道怎么寫之后,就可以批評了,該重寫就必須重寫。
3
好故事靠出門“上貨”
這些故事源源不斷,是從哪兒而來?
姜淑梅說,有的是她在老家親歷的,有的是逃荒路上聽來的,有的則是從鄰居、鄉(xiāng)親那里“勾”出來的。等把自己的故事寫完了,就得去“上貨”。

2016年夏天,姜淑梅回老家山東巨野,在龍堌鎮(zhèn)“上貨”。受訪者供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