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此,習近平指出,“教師要成為學生做人的鏡子”,以身作則、率先垂范,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贏得學生敬仰,以模范的言行舉止為學生樹立榜樣,把真善美的種子不斷播撒到學生心中。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2014年5月在北京大學考察時,習近平曾援引梅貽琦先生所言指出:這樣的大師,既是學問之師,又是品行之師。教師要時刻銘記教書育人的使命,甘當人梯,甘當鋪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導學生心靈,以學術造詣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
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習近平考察北京市八一學校時也曾以四個“引路人”勉勵廣大教師:要做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做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做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引路人,做學生奉獻祖國的引路人。
習近平還曾為好老師“畫像”。他在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指出,做好老師,一要有理想信念,二要有道德情操,三要有扎實學識,四要有仁愛之心。這被稱為“四有”好老師。
“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涌現(xiàn)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習近平曾反復強調(diào)。

資料圖:2018年5月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北京大學考察。圖為習近平在北京大學臨湖軒北側(cè)的小庭院看望部分資深教授和中青年教師代表,并同他們親切交談。中新社記者盛佳鵬攝
貴師重傅,三尺講臺事關國之未來
念茲在茲,習近平為何如此重視教師、教育?
回望過去,他指出,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有尊師重教、崇智尚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正所謂“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在古代,孔子被推崇為“大成至圣先師”,被譽為“萬世師表”。在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發(fā)展史上,英雄輩出,大師薈萃,都與一代又一代教師的辛勤耕耘是分不開的。
“我看了不少優(yōu)秀教師的事跡,很多老師一生中忘了自己、把全部身心撲在學生身上,有的老師把自己有限的工資用來資助貧困學生、深恐學生失學,有的老師把自己的收入用來購買教學用具,有的老師背著學生上學、牽著學生的手過急流、走險路,有的老師拖著殘疾之軀堅守在崗位上,很多事跡感人至深、催人淚下。”習近平稱贊,這是人間大愛。
“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需要一大批各方面各領域的優(yōu)秀人才。”眺望未來,習近平曾如是指出。毫無疑問,對一個國家來說,人才培養(yǎng),關鍵在教師。
2019年4月,在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xiāng)小學,一位教師告訴習近平,她是從這所小學畢業(yè)的,上完大學后又回到母校擔任老師,已經(jīng)工作了17個年頭。習近平說,希望看到更多有志青年扎根貧困地區(qū),獻身鄉(xiāng)村教育事業(yè),為國家、為家鄉(xiāng)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這樣的工作很有意義。
“三寸粉筆,三尺講臺系國運;一顆丹心,一生秉燭鑄民魂。”習近平指出,今天的學生就是未來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主力軍,廣大教師就是打造這支中華民族“夢之隊”的筑夢人。(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