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9年,楊憲美在機車上(受訪者供圖)
作為中國第一批電力機車女司機,楊憲美和同事們開車時英姿颯爽。運行中碰到巡道工和養(yǎng)路工,總有人朝她們“豎大拇指”。站臺上的人們都會紛紛瞪大眼睛往車頭里看,“這些女娃娃也能開這么長的火車,真是不簡單。”那一刻的自豪,無以復加。但自豪的背后,卻也有著不為人知的艱辛。
從寶雞至秦嶺站,5個區(qū)間,42公里路,48座隧道,最大坡道達33‰,堪稱“世界之最”。上坡怕中途停車,下坡怕電制動突然故障,特別是夜間在三四等車站作業(yè)時,四周荒無人煙,連男司機都心有余悸。而那時作為女司機的楊憲美,剛滿20歲。
有一次楊憲美跟隨師傅出乘,走到半路,突然走廊里開始冒煙。“快去處理!”師傅緊急調派她去做故障檢查。業(yè)務尚不是很熟練的楊憲美,頓時傻了眼,幸虧有師傅的協(xié)助指導,才完成了故障排除。“如果是我一個人開車,遇到這種情況該怎么辦呢?”這件事讓楊憲美開始意識到駕駛業(yè)務不只是熟練,而且必須精通,這是人命關天的事。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從那時起,她更加努力地鉆研業(yè)務。雖然卯足了勁,但對于枯燥的機械學習,只有初中知識水平的楊憲美還是會感到吃力。她每天吃飯時、睡覺前,有時就連走路甚至做夢都在背機車電路圖和《行規(guī)》《技規(guī)》。她把幾百條的《行規(guī)》《技規(guī)》倒背如流,把幾米長的機車電路圖畫了一遍又一遍。從哪個接點到哪個接點,一旦出了事故應該是什么現(xiàn)象,她反復琢磨。上嶺時牽引操縱、下嶺時控速操縱、處理機車突發(fā)故障……她都要求自己爛熟于心。換鉤舌、摘掛風管,她比男同志都來得熟練。通過不斷地努力鉆研和探索,她克服了很多技術難題。后來,她如愿考取了電力機車司機駕駛證,開始了正式駕駛機車生涯。
晚上的秦嶺大山,除了信號燈的亮光,一片孤寂。遠方的喧囂都市,已是萬家燈火。大年初一,凌晨五點多,退完勤的楊憲美趕回西安,和父母匆匆見上一面,便又回到了寶雞段……
一家三代的光榮與夢想都在這條鐵路上
尚在孩童時代的胡學政,就對寶成鐵路充滿了向往,而這種向往源于她的父親——一名鐵道工。在她童年的記憶里,父親每天早上都要拿著工具到秦嶺山中修鐵路,直到晚上才能回來。母親總是用大手帕給他包上兩個饅頭,再提上一壺水,這是父親的午餐。父親總說,等鐵路修成了,以后出去就不難了!
父親只要一有空,就會陪著她看那長長的火車停在觀音山車站“休息”、隨后又鳴著長笛緩緩地駛向大山中。每每這時,她總是心潮澎湃:“要是能駕駛這條巨龍翻山越嶺,那得多棒!”可是,在當時機車司機的崗位中,并沒有女性的先例。
機會來了!1973年,電力系統(tǒng)首個“三八女子帶電作業(yè)班”模式傳播到全國各地,各行各業(yè)爭先效仿。在此形勢下,寶雞電力機車段也決定招收一批電力機車女司機。這對于從小對鐵路有著深厚感情的胡學政來說,是通向夢想的意外之喜。她隨即報了名,并通過選拔成為了一名女司機。
但要成為一名真正的機車司機,可不是件容易事,必須經(jīng)受各種考驗。有一次,她牽引直快客車,行至黃牛鋪至秦嶺區(qū)間,出隧道時,她的一聲鳴笛驚壞了在鐵道旁吃草的黃牛,黃牛突然竄上鐵道一動不動。情況緊急!胡學政馬上采取停車措施,但已經(jīng)來不及了!列車沖了過去,壓死了黃牛。她和副司機急忙下車查看,及時把牛從軌道上拉出,并迅速做了規(guī)范的處置措施,機車才得以繼續(xù)運行。雖然有驚無險,但事后胡學政想起還是后怕。如果牛壓在鋼軌上,那厚厚的牛皮,很可能造成列車脫軌,后果不堪設想。
那個晚上,胡學政躺在床上輾轉難眠。“開車,一點都馬虎不得!這可是關系到乘客性命的大事啊!”她考上司機時老父親的囑托又縈繞在耳邊。這次教訓,讓胡學政更加理解了父親這句話的含義。從那以后,她開車更加小心認真,一絲不茍,同時她積極和同事們商量研究,完善行駛規(guī)范,并牽頭把此類突發(fā)情況的處置流程做了嚴格的規(guī)定。從此之后,這條線路上再也沒有發(fā)生過一次類似事故,女司機們特有的謹慎、堅持,也給了這條線路一份柔韌的守護。也正是這樣的叮囑和反思,支撐著胡學政從一個稚嫩的新手司機成長為一個真正的“鐵龍”駕馭者。

1977年,胡學政在機車頭(受訪者供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