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如何統(tǒng)一臺灣
清政府統(tǒng)一臺灣的想法在順治朝時即有,但囿于內外局勢,主要精力放在了統(tǒng)一中原地區(qū),無暇東顧,暫無實力統(tǒng)一臺灣。在康熙朝,國力日益強大的大背景下,在鄭氏政權日益退化為分裂割據(jù)勢力的前提下,清政府統(tǒng)一臺灣不僅必要,且有能力。
鄭經繼承延平郡王之爵后,雖同清政府對立,但康熙統(tǒng)一臺灣的策略,并非是純粹的武力統(tǒng)一,而是優(yōu)先招撫,積極爭取臺灣鄭氏政權及其兵民的歸附,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滴跗吣辏┈樤谧嗍柚刑岬剑?ldquo;去歲朝廷遣官前往招撫,未見實意歸誠。”可見,清政府的招撫效果比較有限。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固然是至善之策,但亦應將伐兵和攻城作為萬不得已之策。對于清朝統(tǒng)一臺灣而言,這個策略也適用。時人評價清政府統(tǒng)一臺灣之舉:“窮兵黷武,固非福世之圖;而縱亂養(yǎng)奸,亦非安邦之策”,即雖然不提倡窮兵黷武,但也絕不能坐視臺灣長期分裂,進而擾亂中原內地。針對臺灣偏安政權不接受清政府招撫,施瑯曾言:“從來順撫逆剿,大關國體,豈容頑抗而止。”認為若招撫無效,則當以武力相臨。清政府在力行招撫的同時,也在籌備武力統(tǒng)一,以備他日之需。

施瑯
康熙時,清政府耗時八年平定三藩叛亂,在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之后,才于康熙二十年完全平定。此后,清政府得以休養(yǎng)生息,即便偶有戰(zhàn)爭,亦無傷元氣,康乾盛世漸有發(fā)端,國力日益強盛。這一時期,清政府的財政狀況開始好轉,有了足夠的精力和財力處理臺灣問題,且彼時清廷君臣之間和諧團結,盡管有些臣工在出兵臺灣的方式和時機上存在不同看法,但總體來說,清廷上下對于收復臺灣的意愿是一致的,不愿坐視鄭氏政權而不管,而且對收復臺灣也有足夠的信心。
反觀臺灣政權,則從三藩之亂爆發(fā)開始陷入困境。鄭氏政權響應三藩,配合三藩反清,卻在福建同靖南王耿精忠爭搶地盤。此后,鄭氏政權在東南沿海被清軍擊敗,大傷元氣。在清政府的封鎖下,臺灣經濟陷入困境,彼時,臺灣“谷價沸騰,糧餉匱乏,人心思變”。鄭氏政權參與三藩之亂,在一定程度削弱了自身實力。
康熙二十年,鄭經三藩之亂末期去世,為清政府統(tǒng)一臺灣創(chuàng)造了一定的契機。此時臺灣內部陷入內斗,鄭經長子為馮錫范所殺,劉國軒、馮錫范擁立尚未成年的鄭經次子鄭克塽為延平郡王。
康熙得知此情形后,認為收復臺灣的時機已趨于成熟。此后,正如康熙所預測,得勢的劉國軒對反對勢力大加鎮(zhèn)壓,造成臺灣地區(qū)“人人思危,芒刺在背,間有向義內應,奈隔絕汪洋,難以朝呼夕應”。臺灣出現(xiàn)內爭之后,不時有人從臺灣逃至福建,為清政府統(tǒng)一臺灣積累了條件。此外,臺灣地方相對狹小,民戶有限,以有限之田賦供應獨立政權,養(yǎng)育數(shù)萬之兵,負擔極為沉重,即如清人所言:“蓋就其一隅之產,以供百萬之費,政繁賦重,民心已思變久矣。”
“夫兵,兇事也”,古人亦認為用兵攻殺并非最優(yōu)之策。因此,即使收復臺灣的時機已經成熟,康熙仍秉持剛柔并濟的策略。但由于鄭氏政權拒不歸附,甚至試圖長期維持分裂局勢,故清政府不得不采取武力。在收復澎湖后,清政府重點打擊分裂氣焰,震懾分裂勢力,用兵和招撫并行不廢,最大限度地爭取了臺灣各方勢力的投誠,最終實現(xiàn)了此后鄭氏政權的和平歸附。
清政府統(tǒng)一臺灣,籌劃已久,但遲遲未能付諸實踐,原因除了彼時清朝的內部和外部形勢外,還有信心和決心問題。“臺灣剿撫之說,紛紛數(shù)歲未決也”,清廷內部對統(tǒng)一臺灣立場不一,而施瑯認為,只主撫而不言武亦不可取,一方面全力向康熙建議統(tǒng)一臺灣,另一方面主張在招撫無效的情形下武力攻臺??滴跻喑诌@種觀點,他認為,如果不統(tǒng)一臺灣,“則沿海一帶地方,民鮮干止之樂,兵有征調之繁”。當時,清廷諸大臣對能否隔海統(tǒng)一臺灣議論紛紛、并無自信,只有施瑯“攄忱力贊”。在施瑯的支持下,康熙堅定了統(tǒng)一臺灣的決心??滴跽J為施瑯不僅能從精神上支持自己,還是領兵收復臺灣的最佳人選,正如康熙所說:“朕惟國家有戡亂寧民之略,必有協(xié)謀宣力之臣。”此外,福建總督姚啟圣亦是統(tǒng)一臺灣的功臣之一,施瑯主要是練兵和領兵打仗,而姚啟圣則是積極做好后勤籌備工作。攻臺之前,姚啟圣調兵制器,獎勵士卒,捐造船只,無所不備。

姚啟圣
康熙二十一年時,清軍“一面整船,一面練兵,兼工制造器械”,積極做好戰(zhàn)備工作。到康熙二十二年,面對遲遲不肯受撫的鄭氏政權,清軍已開始準備正式攻臺工作,未雨綢繆,注重后勤籌備和供應對戰(zhàn)事的重要影響,開始積極籌備進剿軍前所需兵餉、米折、應用器械及修理船只、預備物料。此后,清朝統(tǒng)一臺灣,已可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而這個東風,便是海風,“夫南風之信,風輕浪平,將士無暈眩之患,且居上風上流,勢如破竹,豈不一鼓而收全勝”,一旦風信適宜,清朝便可大軍出動。
水師提督施瑯深知“攻心為上”的策略,在主張武力統(tǒng)一臺灣的同時,還提倡爭取臺灣民心,減少清軍統(tǒng)一臺灣的障礙,降低雙方的戰(zhàn)爭傷亡。施瑯治軍嚴明、名聲在外,在清政府出兵臺灣之前,已有不少兵民逃離臺灣回到福建,原因便是不少臺灣兵民“私相偶語,提督不嗜殺人”。
清政府出兵臺灣,戰(zhàn)略目標十分明確,即并不打算直接派兵進攻臺灣本島,而是先取澎湖,再以澎湖為突破口,以戰(zhàn)逼統(tǒng):“先取澎湖以扼其吭,則形勢可見,聲息可通,其利在我。”此后,清軍亦按照此策行事,先待風信,此后全力攻取澎湖,同劉國軒帶領的鄭氏軍隊在澎湖鏖戰(zhàn)。最終劉國軒戰(zhàn)敗,清軍占領澎湖,在戰(zhàn)略和地形上掌握了主動。澎湖破時,臺灣人心大震,清軍占據(jù)了地理之利,也猛烈打擊了鄭氏軍隊士氣,起到了攻心之效。清軍攻克澎湖之后,雖然清軍傷亡亦多,但并未虐待俘虜,而是“恤其被傷兵卒,予以醫(yī)藥,載其生還,此其恩威已遍洽于臺灣”。此種行為,讓臺灣本島兵民意識到,投降并無性命之憂,頑抗則兇多吉少,進一步瓦解了臺灣士兵的抵抗欲望,“不敢復萌異志”。


欽定平定臺灣凱旋圖
在清政府的招諭下,康熙二十二年七月十五日,鄭氏政權遞交降表文稿,正式向清政府投降。在鄭氏政權投降之后,康熙二十二年八月,施瑯率清軍進入臺灣,臺灣地區(qū)農業(yè)商業(yè)依然如舊,未受驚擾,民眾扶老攜幼歡迎施瑯所率部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