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應
人性化服務獲贊,盼調降機制更靈活
采訪中,導報記者發(fā)現,臺北市民對調降秒數基本持肯定態(tài)度,甚至不會曬到太陽的開車族也支持此次調降。“既然天氣炎熱,那就減少紅燈等待時間,這樣顯得比較人性化一點嘛,減少的秒數體現了人情味。”開車上下班的邵小姐說。
家住臺北大同區(qū)民族西路的王先生夫婦說,他們載初中一年級的女兒去補習班,其實路程并不遠,只要經過五六個紅綠燈,騎機車遠比開車方便,也好停車。但是,之前擔心女兒路上暴曬會中暑,王先生都是特意開車載她去的。“現在紅燈時間縮短了,還是想騎機車比較方便。”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的幾位男生告訴導報記者,他們常常到士林區(qū)玩,注意到一些路口的紅燈時長的確過長,“女生都撐傘等待,但是我們不好意思撐啊,就在路口曬著,減少秒數當然好了。”但是,有的路口因為紅燈秒數本來就不長,因此并沒有減少太多。“比如延平北六段跟社中街南這個路口就只減少了5秒,沒啥區(qū)別。”

但是,也有人擔心紅綠燈降低秒數后是否會增加擁堵。對此,王耀鐸說:“預期應該是不會,因為根據平時監(jiān)測,暑期車流量相對會減少。”他同時表示,臺北交工處將持續(xù)觀察調降紅燈秒數后,路口車流疏解狀況及路段連鎖性,并視民眾反映情況隨時檢討調整。
民眾也希望,未來的調降機制更靈活些。“既然夏天太熱可以調降,同理,冬天太冷的時候也可以吧?臺北冬天常常下雨,冷雨夜等紅燈等得手都在發(fā)抖。其他情況也是。希望調降機制可以視實際而變動,更加凸顯人性化。”家住文山區(qū)木柵的阿育說。
鏈接
臺北人性化市政舉措
●低底盤公交車(Step en-trance):在臺北,常常能看到坐在輪椅上的殘障人士坐公交車,司機會先下車放下渡板,協(xié)助其上車。低底盤公交車其車身設計規(guī)定底盤距離路面必須為34厘米,讓行動不便人士和“銀發(fā)族”以一個跨步的高度就可以上下車,并且提供最重要的渡板裝置,讓輪椅族和嬰兒推車可以順利登坡。臺北從2008年起就開始啟用這種公交車。
●“路平專案”:即城市道路窨井蓋的“地下化”工程,就是利用道路整修時機,將道路上的所有窨井蓋回填平整,或“藏”于路面下,或與路面齊平,或高低差不超過0.6厘米。在臺北騎公共自行車,對“路平專案”感受極深。臺北專用自行車道,在路口銜接處,很少有高低落差很大的不平整現象。這種路面高低落差狀況,往往以緩坡的方式解決,進而減少騎車的不便,實現無障礙騎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