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一湖北潛江市民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反映稱,今年6月,其59歲母親彭大媽在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潛江市澤口營業(yè)所辦理存款業(yè)務時,被引導稀里糊涂將錢“存”入了保險公司賬戶。其母不識字,原本是去存錢的,但銀行工作人員告知其存銀行與買保是一樣的,結(jié)果今年8月31日,彭大媽想取出2萬元時,發(fā)現(xiàn)只能取回9000多元。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潛江市澤口營業(yè)所。本文圖片均為受訪者供圖
彭大媽出示的“存單”顯示,這實際并非“存款”,而是交錢買了一份人壽保險,必須每年交2萬元,連續(xù)交三年,到第六年才能取回6萬元現(xiàn)金和5000多元利息。
9月3日,給彭大媽辦理該保險業(yè)務的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潛江市張金支局工作人員龔女士稱,給彭大媽辦理保險“是客戶同意才給她辦理”,對于“存銀行和買保險是一樣”的說法,她稱沒說過,她當時的含義是指“存儲方式一致,都是到銀行去存”。
一段彭大媽兒子與郵儲銀行工作人員交涉的錄音顯示,現(xiàn)場工作人員表示,當時他們給彭大媽展示了保險條款,但并不清楚彭大媽是否識字。
有律師認為,郵儲銀行工作人員向彭大媽銷售保險的行為,存在誤導(儲蓄)客戶的嫌疑,并構(gòu)成法律上的重大誤解,彭大媽可以撤銷該合同。而彭大媽作為老客戶,也應有一般人所具有的注意義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