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B站氛圍的教師轉變思路成趨勢
自2018年開始,多位學者逐漸在B站、快手、抖音等新流量平臺上“破圈”,2020年的疫情讓這一現象變得更加普及。和傳統的課堂不同,教師在三尺講臺之外找到另一種更加平等的發(fā)聲渠道,收獲了一批“云學生”。
如何融入B站氛圍?部分UP主捕捉到了Z世代耳熟能詳的熱點話題,于賡哲借助熱映電影中的片段,北京現代音樂研修學校教授尤靜波則將授課內容和當下流行樂壇的熱點人物結合。
部分UP主在授課內容和條理性上做改變。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經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是中文系課堂上的經典篇目。B站上的年輕人來學習,想聆聽的不僅是父子情深,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倪文尖在B站課程中對那個年代的父親的權威、父子兩代人復雜的親情關系進行分析,讓大家耳目一新。伴著倪文尖的解讀,網友在彈幕上回憶自己與親人交往的點滴,有自責也有對親子關系的反思。有網友表示,這節(jié)課是文學上的洗禮也是人生境界上的升華。
倪文尖在接受記者采訪的時候表示,他在大學的《語文名篇研習》課上也講過《背影》,此次他給B站錄制視頻課程時,為了更好地面對想象中更多元的聽眾,在內容的結構化和條理性上做了調整, “在講課中讓自己更興奮,動作也更夸張一些,節(jié)奏也比當面授課更快一些,而收獲的反饋也更多更有意思——很多網友感慨,看了視頻更理解父親了”。
此外,也有部分教師的授課內容或風格與充斥著碎片化、二次元、娛樂化等元素的流量平臺格格不入。鑒于流量平臺上的知識內容的生產邏輯有別于傳統課堂,教師們不得不轉變思路,甚至需要如產品經理一樣思考授課內容,以更加寬容和開放的心態(tài)來授課,并接受彈幕上的評論甚至質疑。
學者提醒碎片化、簡化知識代替不了系統學習
相比傳統課堂,B站的課程更類似一種短平快的知識傳播方式,善于把握受眾心理,讓受眾更容易在浩瀚的知識海洋中找到所需要的點。網絡平臺的授課能否取代傳統課堂?在業(yè)內人士看來,答案是否定的。原因何在?正如倪文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所說: “大學課堂上的知識的架構是系統性的,而B站更多是隨機性和碎片化的,B站課程確實是很好的補充,但不能完全取代課堂授課。”所以說,當化身網友的學生登錄B站,通過搜尋感興趣的關鍵詞看直播學習,一般是難以系統性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
上海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嚴三九在接受記者采訪的時候表示,傳統課堂上不僅知識系統性更強,教師可以通過和學生一問一答、組建興趣小組等多種方式教學相長,并以此激勵學生深度思考。同時,教師在B站上授課面對的聽眾更多元性,不得不將復雜的專業(yè)術語變得通俗,簡化了知識,對于學術的嚴謹性也有極大的挑戰(zhàn)。
專家同時指出,網絡學習對于學生的自覺性有著更高的要求。Z世代的創(chuàng)造和自我表達能力十分優(yōu)越,他們前一秒可以是課堂上接受老師長篇大論的乖乖學生,后一秒就成了彈幕迭出、無拘無束地發(fā)表個性見解的網友,B站給了他們脫離傳統課堂場域的機會。但是,如果真要在B站學習而非簡單休閑娛樂,那就得首先調整為學習者的心態(tài)和姿態(tài), “需要自覺地、有定力地去作出選擇和判斷”。
(來源:文匯報;記者 汪荔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