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牛年。
現(xiàn)在說到牛,我們會想起牛氣、牛市、吹牛、牛不喝水強按頭等詞語,會想起牛奶、牛肉、牛蹄筋、牛腱子等美食,卻很少有人再想起老牛耕田的景象。事實上,由于機械耕作的迅速崛起,即使是在廣大農(nóng)村,牛耕也已成為歷史。農(nóng)夫扶犁,黃牛奮蹄,鐵犁鏵分波翻浪,犁出一隴又一隴黃泥,這類鏡頭只能出現(xiàn)在紀錄片或者年代劇里。

出土于河南安陽殷墟遺址的青銅牛尊
可是在過去三千年,牛耕一直是主流的耕作方式,牛一直是農(nóng)民的主要幫手。古代中國重農(nóng)主義盛行不衰,歷代帝王為了證明他們對耕牛的保護和推崇,不僅禁止農(nóng)民宰牛,而且禁止屠戶和飯館出售牛肉。從秦漢到明清,各種屠牛禁令頻繁出臺,一些皇帝和地方官員甚至不惜將屠牛者處以死刑。但奇怪的是,不管禁令多么嚴厲,民間照樣宰牛,作坊和酒店里照樣叫賣牛肉。歷代帝王高調保護耕牛的那些圣旨和律條,往往像廢紙一樣毫無約束力,這又是因為什么呢?
官府禁止屠牛
梁山好漢卻動不動就吃牛肉
我們不妨從梁山好漢吃牛肉說起。
《水滸傳》開篇頭一回,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得罪了大boss高俅,帶著老母逃出京城,途中在一座莊園歇腳打尖。莊園主人是怎么招待王進母子的呢?
莊客托出一桶盤,四樣菜蔬,一盤牛肉,鋪放桌上,先燙酒來篩下。太公道:“村落中無甚相待,休得見怪。”
再看第三回,魯達三拳打死鎮(zhèn)關西,逃到五臺山出家為僧,因為受不了齋戒之苦,偷偷溜到山腳下小酒館喝酒吃肉。原文寫道:
約莫也吃了十來碗,智深問道:“有甚肉?把一盤來吃。”店家道:“早來有些牛肉,都賣沒了。”
還有第九回,林沖充軍發(fā)配,被派到草料場當看守,風雪之夜去外面打酒。那店家“切一盤熟牛肉,燙一壺熱酒,請林沖吃”。又有第十四回,阮氏三雄請智多星吳用吃飯,走到一家小酒館里,問店小二有什么下酒菜。小二說:“新宰得一頭黃牛,花糕也相似好肥肉。”阮小二大喜:“大塊切十斤來!”
到后來,林沖、魯達、吳用、阮氏兄弟等人上了梁山,當了響馬,更是牛肉不斷頓。每次打了勝仗,或者有新人入伙,宋江都是吩咐后廚“宰牛殺馬”,然后大伙“大碗喝酒,大塊吃肉”。
《水滸傳》成書于明朝,故事背景是宋朝。但不管宋朝還是明朝,官府對民間宰牛、吃牛都施行限制甚至禁止的政策。在這種政策之下,梁山好漢卻動不動就吃牛肉,為啥?
最近十幾年,有一種比較流行的解釋:梁山好漢吃牛肉,是為了體現(xiàn)反抗精神。官府不是不讓宰牛嗎?不是說吃牛犯法嗎?他們偏不聽官府的,偏要跟官府對著干。
這個解釋聽起來很合理,實際上,卻是現(xiàn)代學者不了解古人生活而產(chǎn)生的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