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莊子》論“道”的獨特方式
王鍾陵先生在《大化》一文中,用了很長篇幅分析《大宗師》“道”論中關(guān)于狶韋氏、伏戲氏等的描述。他認為:“此節(jié)所描繪的乃是一幅神話式的宇宙和人文世界的形成圖景以及人文歷史的發(fā)展史。”我們完全不能認同這種看法。事實上,這段描述與“宇宙和人文世界的形成圖景以及人文歷史的發(fā)展史”了無干系,而是《莊子》中常見的一種表達方式,目的在于表現(xiàn)“道”之神妙。
首先,這段描述緣于《莊子》對言意關(guān)系的一貫看法。語言雖然是人類表達思想的有力工具,但其局限性也是十分明顯的。莊子對語言的局限性有著深刻的體認,他一再說明語言無法表達最精微的思想:“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當名。”(《知北游》)所謂“道不當名”,無非是說道無法用語言來表達,能用語言來談論的道,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道。既然通常的語言無法論道,那就必須采用一種特殊的方法來論道。
其次,“三言”是《莊子》論“道”的獨特方式。如上所述,莊子深刻懷疑語言論“道”的有效性,但除語言之外,并無更好的論“道”工具。由此,《莊子》匠心獨運地采用了“三言”論道,正所謂“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言》)。其中的“十九”“十七”等,雖然不能坐實為篇幅數(shù)字,但其意在說明“三言”應用之廣泛,大概是不會錯的。事實上,《大宗師》中對狶韋氏、伏戲氏等的描述,采用的正是一種寓言方式——借狶韋氏、伏戲氏等得道之人的神妙,來渲染“道”的神妙。
盡管對寓言、卮言、重言的含義,歷來治莊者存有不同看法,但大都認為“三言”皆為道論服務,其本身不能被當作事實看待?!洞蠡芬晃闹档蒙倘吨?,恰恰在于把寓言當作真實史料對待,所以不盡合理。呂思勉先生在《先秦學術(shù)概論》中曾經(jīng)指出:“諸子中之記事,十之七八為寓言;即或?qū)嵱衅涫?,人名地名及年代等,亦多不可?jù);彼其意,固亦當作寓言用也。據(jù)此以考事實,茍非十分謹慎,必將治絲益棼。”包括《大宗師》在內(nèi)的《莊子》中所提到的人與物,正應如是看。
(來源:光明日報;作者:胡翠柏、劉松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