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學宮,把文化建設上升到國家戰(zhàn)略
創(chuàng)立于二千三百年前的稷下學宮,是中國也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開辦、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學府。在這個自由、開放、包容的地方,形形色色的門派、五花八門的思潮,從四面八方匯集交聚,知識分子們百家爭鳴的盛況,造就了人類文化政治景觀的一座高峰。
齊桓公在國都臨淄的稷門附近建了一座巍峨的建筑,廣招有識之士,成為各學派的活動中心,稷下學宮由此誕生。“齊王樂五帝之遐風,嘉三王之茂烈,致千里之奇士,總百家之偉說。”一千四百年后,北宋司馬光在《稷下賦》中這樣盛贊稷下學宮。
史料記載,后來的齊宣王經(jīng)常讓稷下先生們參與典章制度的制定。這樣一來,先生們參政議政的熱情空前強烈,一想到自己的空想有可能成為現(xiàn)實,學術研究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也異常高漲。
一時間,戰(zhàn)國學術,皆出于齊。稷下學宮在興盛時期,幾乎容納了諸子百家中的各個學派: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名家、兵家、農家、陰陽家、縱橫家、小說家……“在這里,沒有違心之說,沒有一言之堂,沒有文字獄,沒有學術不端;不為權威者所壟斷,不為善辯者所左右。”李舫說。
從興辦到終結,稷下學宮約歷一百五十年,對于尋聘和自來的各路學者,稷下學宮始終保持著清晰的學術評估,即根據(jù)學問、資歷和成就分別授予“客卿”“上大夫”“列大夫”,以及“稷下先生”“稷下學士”等不同稱號,而且已有“博士”和“學士”之分。這使學宮在紛亂熙攘之中,維系住了基本的學術秩序,創(chuàng)造了眾多的世界紀錄——學者最多的機構,著述最豐的學術,學風最淳的時代,歷時最久的學院。
“將文化建設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在中國歷史上,這是第一次。”李舫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