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駿
《紅樓夢》被閱讀的歷史,已經超過250年。與當今讀者常見的注釋本不同,清代乃至民國時期大眾閱讀的《紅樓夢》,很多是評點本。早期抄本上出現(xiàn)的評點者有“脂硯齋”“畸笏叟”等,后來有對全書進行批評的王希廉、陳其泰、張新之、姚燮等,他們或提示本事背景,或梳理創(chuàng)作手法,或評論藝術特色,但對于字詞、典故、名物等一般不進行解說。隨著時代變遷,隨著語言文字使用和教育環(huán)境的改變,大眾即使閱讀中國古典白話小說,也逐漸產生了文字、典故、常識等方面的隔膜。何況《紅樓夢》不同于一般的白話小說,它不僅蘊含作者個人的生活經歷和藝術觀點,更是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其中包含了詩、詞、曲、賦、楹聯(lián)、燈謎、匾額等各種文體;囊括了天文地理、歷法節(jié)氣、典章制度、建筑園林、琴棋書畫、飲食醫(yī)療、服飾器玩乃至民俗迷信等,這些內容對理解小說內涵十分重要,需要有可靠精準的注釋,為當代讀者提供必要的參考。
53版《紅樓夢》:1949年后第一個《紅樓夢》整理本
從20世紀50年代到今天,很多讀者是通過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紅樓夢》整理本走近這部偉大經典的。

1957年人文社以本社名義出版的《紅樓夢》整理本。
1952年,草創(chuàng)不久的人民文學出版社(成立于1951年)即著手整理出版中國古典小說,以《水滸》為開端,在兩三年間《三國演義》《紅樓夢》《西游記》的標點注釋本相繼問世(后三種以副牌“作家出版社”的名義發(fā)行)。其中《紅樓夢》的整理標點實際由時任人文社古典文學編輯的“湖畔詩人”汪靜之完成,參與注釋工作的有俞平伯、華粹深、李鼎芳、啟功等人。1953年12月,這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紅樓夢》整理本面世(以下簡稱“53版”),它是以程乙本 (程偉元乾隆五十七年[1792]活字本)為底本(實際是以1927年上海亞東圖書館鉛印本為底本,而這一鉛印本所據底本為胡適收藏的一個程乙本,又簡稱為“亞東本”),分為上中下三冊,繁體字豎排,有明晰的標點,有生僻難解字詞的注釋——由于當時漢語拼音方案還未正式公布,注釋中采用的仍是民國時期頒布推行的注音字母。書名題簽者是著名書法家沈尹默,這一書名題簽沿用至今,成為人文版《紅樓夢》的標志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