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海南 (圖源:新華社)
對于中國的發(fā)展成就,目前持反對意見的人已經很少了,因為事實就在那里,不容置疑。但對于如何理解這些成就究竟是怎樣取得的,也就是國際上所說的中國經驗(也有人稱之為“中國模式”)究竟包括哪些因素和內容,卻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有人強調這個方面的重要性,有人強調那個方面的重要性。這些都是對的,但需要避免的一種傾向就是以偏概全,正確的態(tài)度應該是全面地理解中國發(fā)展經驗。也就是說,中國今天取得的發(fā)展成就,不是任何單一因素帶來的,而是許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中國的發(fā)展過程是一個多因素共同發(fā)揮作用的過程,因此我們在談中國發(fā)展經驗時,要有全面的觀念,否則就會造成世界對中國的誤解甚至曲解。
中國能夠取得今天的成就,是中國長期歷史發(fā)展的結果。2014年11月11日晚,習近平主席與奧巴馬總統在中南海瀛臺聊天時就曾指出,了解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對理解中國人民今天的理想和前進道路很重要。①歷史對于發(fā)展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任何國家和民族所經歷的發(fā)展過程都不是孤立的過程,都存在一個路徑依賴的問題,一個演化的問題,是一個不是任何人想怎么做就能怎么做、想怎么變就能怎么變的問題。從習近平主席強調的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來看,至今,中國發(fā)展已經走了近200年,期間經歷了我們通常所說的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開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國新征程的新時代,逐漸變得“強起來”。中國的發(fā)展是一個歷史的過程,理解中國發(fā)展首先需要的是歷史的眼光。
中國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也得益于與其他國家的交往,得益于中國的對外開放。中國迄今為止的開放,主要體現在三大歷史性事件上:第一,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創(chuàng)辦經濟特區(qū)的試驗,先后辦了五大經濟特區(qū)(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既促進出口的快速增長,也大幅引進了外資;第二,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實現了中國的貿易與投資規(guī)則與世界的對接,使世界可以更好地接納中國;更好地實現了中國與世界在價值鏈上的對接,使中國逐漸成為全球產業(yè)鏈、價值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使世界更離不開中國。第三,2013年,中國提出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推進中國的主動開放,利用自己在資金、某些實用技術和某些專業(yè)人才等方面的優(yōu)勢,與世界其他國家一道,通過共建“一帶一路”,促進全球在基礎設施、貿易投資、金融、人文等方面的互聯互通,實現相互支持與相互促進的聯動發(fā)展,更好地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世界的開放、創(chuàng)新、包容發(fā)展,加強文明對話,最終構建起人類命運共同體??傊?,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國的開放發(fā)展不僅使中國逐步融入世界,而且開始逐漸走到了世界舞臺的中央,高舉全球化大旗,改善全球治理,希冀通過中國智慧,為建設一個更好的世界做出自己的貢獻。
中國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還因為中國選擇了一條符合自身國情的獨特的發(fā)展道路,那就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這一道路所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但要點主要是兩個:一個是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另一個是同時具有中國特色。堅持社會主義方向,主要就是堅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能只是一部分人富裕,另一部分人貧困。盡管政府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但最終目標還是要實現所有的人都富裕起來,實現共同富裕。因此中國政府把扶貧工作一直看得很重,制定了許多政策,采取了很多措施,40年間成功地使7億人走出了絕對貧困的境地,目前正在花大力氣努力解決最后的3000萬左右的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目標是要在2020年前使所有的貧困人口都走出絕對貧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