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王師傅 入行:14年 地點:白塔寺
修車14年養(yǎng)活一家四口
“師傅您給看一眼這前輪是怎么了,騎著一直不對付。”下午4點,家住西城區(qū)阜成門內(nèi)大街附近的老劉頭推著自行車在胡同里轉(zhuǎn)了幾個彎,走到宮門口頭條和宮門口西岔胡同的交界處,兩間沒掛任何招牌的門臉房,每間只有四五平方米,門內(nèi)三側(cè)貨架都被零零散散、叫不出名字的配件占據(jù)著,但貨架最外側(cè)顯眼處的幾摞自行車外胎還是暴露了店主的生意。此時的王師傅還周旋在貨架間準(zhǔn)備給剛到的貨物騰出地兒來,聞聲后轉(zhuǎn)不開身,只好先讓徒弟招呼著客人。王師傅的妻子則插著手站在不遠(yuǎn)處,一打眼便道:“您這車,有年頭兒了。”老劉頭聽了也有些得意:“這輛飛鴿是1976年買的,已經(jīng)40多年了。”王師傅聽了回頭笑稱:“那不是跟我差不多大了?”
王師傅告訴北京晨報記者,他是河北人,今年是他跟自行車打交道的第14年,“最早是在2003年,騎自行車的人比現(xiàn)在多多了,剛接觸這個行當(dāng)還是因為在路邊賣車,后來覺得自己對自行車熟悉了,能稍稍摸到點門路,就開始琢磨幫人修車,最開始還修壞過幾輛”。2008年,王師傅感覺到自行車逐漸變少,維修電動車開始為他帶來不少生意,“自行車確實變少了,但老百姓出行方式也沒完全被汽車替代,電動車多了,所以修車的需求依然不少”。
這14年里,他從賣車到修車,店也從一家開到兩家,從未離開過白塔寺附近,也從未想過再從事別的行當(dāng),如今他憑借與自行車的這份“交情”,養(yǎng)活了一家四口。妻子一邊看著丈夫和孩子們忙活,一邊向記者念叨著一家人的生活?,F(xiàn)如今,除了閨女還在老家上學(xué)外,其余三人都穩(wěn)定在了白塔寺附近的胡同里。“沒想過干別的,重新入行其實很麻煩。”王師傅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