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0日,本報曾報道豐臺區(qū)東大街地鐵站附近,原北京地鐵9號線三標段項目部臨建房被轉租變成群租房,后被城管、公安等多部門聯合拆除一事。事件曝光后,不少市民向北京青年報記者反映,像9號線三標段這樣“地鐵臨建房變群租房”的現象并非孤例。
近日,北青報記者對部分已經竣工的地鐵項目部臨建房展開隨機探訪。探訪發(fā)現,位于平安里地鐵站D口附近的一處3層高活動板房,標志為“中鐵十四局集團北京地鐵6號線項目部”的職工宿舍同樣變成了出租房。此外,北青報記者在探訪地鐵7號線菜市口站A出口附近的一處地鐵臨建房時,管理人員當場承諾“可以出租”,后回復稱“可能要查,先緩緩”。
地鐵項目部臨建房可以出租做群租房嗎,是否違反相關規(guī)定?這樣的臨建房又是如何租出的?北青報記者對此展開調查。
探訪
不到20平方米“宿舍”每月租金1000多元
日前,北青報記者來到平安里地鐵站A口附近的中鐵十四局集團北京地鐵6號線項目部。北青報記者發(fā)現,項目部院內停放著幾輛車,入口處設有門禁。隨后,北青報記者在門禁前詢問門衛(wèi)“里面是否有房子出租”,門衛(wèi)答復稱“這里是辦公用的,沒有房子出租”,但門衛(wèi)表示旁邊的育德胡同口處“(項目部的)職工宿舍有出租的”。
按照門衛(wèi)的指引,北青報記者來到育德胡同口處一個紅色鐵門已經破舊、周邊用藍色鐵皮圍擋起來的院子。走進院內,北青報記者看到一棟三層高的活動板房,呈“U”形,兩邊有樓梯連接。粗略估算三層有50至60個房間,每個房間房門上方都有“中國鐵建宿舍”標志和房間號,且多數房門外的走道上晾曬著衣物、鞋子或其他雜物,看起來已有人居住。
北青報記者以“想要看看房間大小”為由,隨機敲開二層一家住戶的房門,觀察發(fā)現,屋內呈長方形,約10平方米大小,靠門口處擺放有一個木桌,一側靠墻處立著一個1米左右寬的木衣柜,中間用泡沫板隔擋,泡沫板墻后是一張1米5寬的床鋪。在泡沫板墻壁的明顯位置,貼著一張“平安里站宿舍消防疏散圖”,落款位置寫著:“中鐵十四局集團北京地鐵6號線項目部”。
北青報記者詢問這里住的是否是中鐵十四局職工,一位負責出租房屋的管理員答復稱:“不是,都是在附近工作的人。”
隨后,北青報記者以租戶身份詢問現在能否租到房子,管理員表示:“現在都已經住滿了,但是到3月底能空出三四間房子來,有房子隨時給你打電話。”
上述管理員介紹,除了三層有兩個20平方米的大房間,剩下每個房間基本上都是10平方米大小,屋內無衛(wèi)生間,每層有一間公共洗手間和水池。管理員告訴北青報記者,大房間月租金為1800元,小房間內配有空調的月租金為1200元,不配空調的為1100元。除了房租之外,水費是每人每月10元,每個房間都設有獨立電表,“1塊錢一個字”。
北青報記者詢問屋內能否做飯,管理員回復稱:“沒問題,只要不見明火就行,可以用電磁爐、電燒鍋、電熱毯和插線板這些。”北青報記者環(huán)顧院內僅看到一樓管理員居住的房間門口擺放著四個滅火器,其他樓層通道和房間內均未看見消防設備。
調查
房屋管理員稱臨建房幾經“轉手”
管理員自稱從去年11月開始,他們開始將此處房屋出租,“住戶們基本上都住了三四個月了”。
按照管理員的說法,北青報記者以“50個房間,月房租1200元”為準粗略估算,4個月已經收取房租20多萬元,這些租金歸誰所有?
北青報記者詢問管理員“租金是不是您收?”管理員解釋稱自己不是老板,“是負責幫別人出租這些房子的”。北青報記者追問“誰是這里的老板”,但管理員并未回應。
隨后,北青報記者向管理員詢問能否長期租住,管理員答復稱:一般都是押一付三,先住三個月的。“因為這是單位的房子,誰也不知道什么時候要收回去。”管理員補充說。
在與管理員聊天期間,有四名中年男性將車停放在院內后靠近北青報記者一行,管理員告訴北青報記者稱:“他們才是老板。”幾位“老板”表示這里的房子很好租,“剛一說出租,就被租光了”,并不斷向北青報記者強調,“住在這里很安全、很方便”。
北青報記者詢問這幾位“老板”出租房里的環(huán)境如何,夏天是否會熱。其中一位身著紅色外套的中年男性回復稱:“不熱,每間屋子里都有空調,我們去年夏天工作的時候,住在宿舍沒覺得熱。”
幾天后,北青報記者再次以“租房”為由探訪6號線平安里地鐵站附近的地鐵項目部臨建房時,現場正好有租客詢問:“此處是否是中鐵十四局的房子,誰在出租?”
對此,管理員稱,這處板房原本屬于中鐵十四局負責,后來轉由中鐵十九局負責,后來轉到了一家大型公司。管理員還告訴北青報記者,此后,這處板房又輾轉多次,最后交給了目前的老板。
在一位租戶出示的租金支付收據上,北青報記者看到,收款人簽名處為“郭”,并非上述管理員的姓名。
截至26日北青報記者發(fā)稿,上述群租房仍在正常出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