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房租難以承受
“東區(qū)的衰落既有臺灣整體經濟環(huán)境不景氣的原因,也有自己的問題。不然為何信義商圈和西門町依舊火爆?”臺北市某房屋中介資深從業(yè)者陳柏鈞認為,東區(qū)衰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潮衰退的同時房租還居高不下,店家無法承受只能選擇離開。
據島內房屋中介業(yè)者調查,如以臺北捷運公司2014年至2018年捷運站進出人次計算,東區(qū)忠孝敦化與忠孝復興2站分別衰退6.6%與7.4%;與此相反,捷運市政府站增加8.9%,觀光客居多的西門町站增加15.7%,顯示東區(qū)人潮已大幅下降。
陳柏鈞說,此前東區(qū)顧客多,房價也水漲船高,前兩年更是接近峰值。而新近買入店鋪的很多買家本身已投入不小成本,因而亟須從房租里找“回報”。這就是店租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在過去,因為客流量大,商家并不太介意高房租,因為收入足以負擔相應成本。但如今由于客流量變少,店家便有些入不敷出。
例如位于東區(qū)的金礦咖啡一個月租金高達80萬元(新臺幣,下同),一杯黑咖啡的價格為55元,店家每個月必須賣1.45萬杯才付得起租金,再考慮原料、人力與水電成本的情況,經營壓力甚為沉重。因為上述原因,金礦咖啡選擇在租約到期后關掉東區(qū)的門市店。類似例子不一而足。
迷茫中尋找出路
自從知名店鋪不斷撤離東區(qū),臺北市各界人士都在呼吁“救東區(qū)”,要重振商圈。但具體如何實施,目前尚無定見。
為了振興商圈,臺北市政府相關部門推出“忠孝東區(qū)振興計劃”。但細看內容發(fā)現,里面不過是加強商圈廣場照明、劃設綠色人行道鋪面、活化使用廣場及附近公園等小修小補的內容。臺北市議員汪志冰表示,這些措施“治標不治本”,現階段最急迫的問題是如何活絡商圈,不要以高房租打翻一船人,畢竟這里的百貨商店和一些商家生意還不錯。商圈沒落一旦形成“破窗效應”,后果不堪設想。
針對臺北市長柯文哲提出“擬針對店面或房屋空一年以上,課征3.6%的空屋稅”的做法,臺北市議員洪健益指出,用懲罰性的征稅手段來降低空屋率,借以強迫房東以降價或其他手段增加店面出租率,這不是個合適的政策。振興商圈應更多思考如何整體提升商圈競爭力、做出差異化特色。
有臺灣網友指出,東區(qū)想要振興,借鑒“他山之石”很重要。例如永康商圈,為何多年來保持500多家店鋪“零空置率”的滿租狀態(tài),甚至店家想進駐還要排隊。在那里,商家和房東可以良性互動協商房租、商家入駐前需要通過“具有差異化競爭力”的評估,甚至店主還會提供代收包裹等暖心服務。反觀東區(qū),又符合哪一條呢?
原標題:房租高企人潮散 近期出現關店潮
臺北老商圈咋成了明日黃花
本報記者 柴逸扉文/圖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9年04月26日 第 11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