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臺灣民眾政治意識不是鐵板一塊,而是具有可塑性和可變性。
政治意識是施動者在社會互動中形成的共有知識,屬于建構論,故而它不像原生論那樣固若金湯。但是,這并不是說政治意識的內(nèi)容也完全是建構論,因為政治意識中“實在”所指涉的對象就是已經(jīng)存在的自然現(xiàn)象。同樣,盡管“實在”是自然存在,但如何解釋,則屬于建構論的范疇。譬如:人們可以說臺灣屬于臺灣人民,也可以說臺灣屬于中國人民,甚至可以說臺灣屬于世界人民。簡而言之,臺灣到底屬于誰?這一話語可以被建構,但臺灣本身的自然屬性是不能被建構的。
“想象”的政治意識層面也具有同樣的性質。臺灣民眾“想象”政治意識的變化主要體現(xiàn)在:從殖民地的歷史記憶到當家做主的社會實踐;從威權體制到民主政治;從聯(lián)合國成員到非政府組織成員;從傳統(tǒng)落后的社會到亞洲四小龍;從兩岸“兵戎相見”到臺海“和平發(fā)展”。如此等等,都反映出臺灣民眾政治意識的變化。只是,當這種變化落腳到兩岸關系時,政治意識常常就會變得更加極端化。
綜上所述,還原臺灣民眾政治意識的真實面貌,既要看到它可以被建構的一面,也要看到它可以被解構的一面,這樣有利于我們認清臺灣民意的本質,也更有利于我們抓住臺灣政治的要害。(本文作者系東南大學臺灣經(jīng)濟研究所特約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