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限制級”著述一炮走紅
“每當有年輕人被處死,劊子手就會把尸體制成美食,賣給達官顯貴……”1729年,英國(愛爾蘭)作家喬納斯·斯威夫特(代表作《格列佛游記》)在《一個小小的建議》中,繪聲繪色地轉(zhuǎn)述了“著名的薩曼納扎”所說的話。
薩曼納扎全名喬治·薩曼納扎,是1704年在英國首發(fā)、轟動一時的《福摩薩島地理與歷史描述》一書的作者。“福摩薩”源自葡萄牙語,即現(xiàn)在的中國臺灣。
更驚悚的是,斯威夫特還在《一個小小的建議》中提到,“一位在倫敦的北美人表示,壯實的嬰兒,燉、烤、烘、煮起來都非??煽凇?。這位北美人之所以在“同類相食”這方面如此有“心得”,同樣是受了“知名福摩薩人薩曼納扎的啟發(fā)”。
由于兼具血腥和獵奇等“重口味”元素,《福摩薩島地理與歷史描述》甫一出版,就引起英國人強烈關注,各階層人士爭相傳閱,后來還有了法文、荷蘭文和德文等版本。1705年,該書再版,薩曼納扎又添加了一些更加“活靈活現(xiàn)”的事例:
“罪犯的肉……價格比其他稀有肉品貴三倍……記得大約10年前,一名19歲的高個子小姐被處死。她本是藩主夫人的侍女,因為計謀毒死藩主而被釘上十字架。每當她痛得暈過去,劊子手就給她灌烈酒,盡量延長她遭受痛苦的時間……長久的疼痛加之年輕,使她的肉又柔韌又美味,賣得極貴。購買者爭先恐后,連富貴人家都未必能得到?!?/P>
在文娛生活相對匱乏的英國,這些“限制級”內(nèi)容對提升該書銷量作用不小。盡管如此,考慮到那個年代的英國人見慣了斬首、分尸、火刑等酷刑,僅靠血腥內(nèi)容是打動不了這么多人的。實際上,促使男女老少爭相購買此書的根本原因,依然是他們對異域的好奇。
自15世紀末達·伽馬開辟直通印度的新航路起,歐洲人從東南亞及中國進口了大量茶葉、絲綢、瓷器與香料等。伴隨著珍奇的“舶來品”走入千家萬戶,公眾對地球另一端的東亞產(chǎn)生了各種奇思異想,關于東方的游記、經(jīng)濟著作、自然史著作等,遂受到熱烈追捧。
1500年至1800年間,歐洲出版了約1500本亞洲主題的書籍。不過,它們大部分是由歐洲人撰寫,可信度不及“臺灣土著”薩曼納扎的作品——至少,英國人當時是這樣認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