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暖冬使冷藏食品持續(xù)熱賣,一路從炎夏火到冬天
臺海網12月14日訊 在臺北工作的臺南人Cherry,以往每到冬天都要全副武裝,怕冷的她,今年為止“大衣還沒正式穿起來”,原本計劃買件羽絨服過冬,受暖冬影響一直滯后。
氣溫與消費行為緊扣,臺灣今年暖冬,島內消費力呈現(xiàn)明顯的轉移,不同業(yè)態(tài)漲跌互見,像保暖衣料類、寢具商品、電暖器幾乎賣不動,而冷藏食品、冰飲則是從夏天火到冬天,可謂是“冰火兩重天”。
天氣不冷 百貨周年慶買氣也冷
當我們在調侃廈門“第n次入冬失敗”時,海峽對岸的臺灣,今年也是“感覺不夠冷”。拿11月的氣溫來說,平均溫度為24.12℃,寫下近68年臺灣“氣象局”有記錄以來11月最高溫紀錄。該冷不冷,“溫暖商機”首當其沖,一些往年冬季熱賣的季節(jié)性商品,今年銷量至今慘兮兮。
導報記者了解到,某網購平臺的暖暖包,入冬以來銷量竟只有去年同期五分之一,而在網上賣羽絨衣、厚外套的服裝業(yè)者,業(yè)績也被暖冬拖累,悲觀預估達不到銷售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