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全民皆股”到散戶被擠出市場
問:這本書中有提到,臺灣的資本市場早期主要是小散戶為主,后來變成以外資等機構投資者為主的市場,這樣的變化是如何發(fā)生的?有哪些后續(xù)影響?
答:金融這個章節(jié),是鄭力軒寫的,我沒有那么熟。
臺灣金融自由化是1990年代早期開始的。國民黨到臺灣后認為,他早期在大陸之所以會潰敗,就是金融市場沒管好,導致整個市場體系崩潰。所以國民黨在臺灣一直對金融高度管制,只準“國有”事業(yè)、黨營事業(yè)來經(jīng)營。但1990年代,美國對臺灣施壓很嚴重。因為美商一直想進臺灣市場,就通過“301法案”、通過國會對臺灣施壓。所以,臺灣那時候金融自由化跟美國的推動有很大關系。
另外就是,民間游資太多了。錢這么多,銀行那么少,于是那些錢就跑到股市里,股市就翻天了——那時候臺灣股市到過12000多點,非常非常高!全臺灣幾乎每個人都在投資股票?!稌r代周刊》還是《紐約時報》還寫過一篇文章,講臺灣“全民皆股民”。國民黨官僚覺得,必須要讓這些游資有地方可以去;美國政府又開始對臺灣施壓,臺灣經(jīng)濟體制又轉型,民間很多企業(yè)家要求開銀行,綜合作用下就開始開放金融業(yè)。第一步是開放民辦銀行,后來又對外資開放金融市場——最初對外資的管制依然蠻嚴格,一直到1990年代末,對外資、外匯等的管制才基本全部結束。
現(xiàn)在臺灣股市里,外資占比很高,可能要到六七成。外資有很多優(yōu)勢,他的股票分析師都是世界一流的,看準全球經(jīng)濟環(huán)境,對臺灣市場的掌握基本上是全球性的;而臺灣小股民在資訊上完全比不上這些外資,所以輸錢、賠錢的股民越來越多,一般的股民越來越退出市場。淘汰到最后,就變成外資金融機構和本土金融機構——大部分都是投資本地的銀行,下邊再有一個政券公司來操盤——這兩股勢力為主。
但外資機構持有臺灣公司股票后,沒有像在美國那樣,去影響企業(yè)的管理層,它基本上不介入企業(yè)管理運營。這也是一個很妙的現(xiàn)象:外資機構雖然知道都是家族企業(yè),但他基本上是尊重你,也可能會給你壓力——會一直去拜訪你,但基本上不會強勢介入管理。整體而言,外資機構基本上是純粹的財務操作,更追求短期的財務績效——這個就是現(xiàn)在社會學、經(jīng)濟學最熱門的研究,所謂的金融化的問題。即使是一般的制造業(yè)公司,都對財務數(shù)據(jù)變得越來越敏感。他可能都會想我這一季度的營收怎么辦?是否符合分析師的預期?他會對金融市場的要求越來越敏感,越來越在意股價的表現(xiàn),公司的策略和行為要更多符合這些短期財務的要求。
對于股民,基本上就是小股民被擠壓出去、淘汰出市場。十幾年前,有個財務學者跟證交所要了全部股票投資賬戶的數(shù)據(jù),他發(fā)現(xiàn),八成的個體散戶基本上都是賠錢,賺錢的都是法人跟外商。這是個蠻殘酷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