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岸關系停滯不前的背景下,臺灣民進黨新當局推出“新南向政策”。該政策打出的旗號是通過結構轉型戰(zhàn)略,要讓臺灣經濟“脫胎換骨”,手法是提升“對外經濟的格局及多元性”,“告別以往過于依賴單一市場的現象”。據臺灣媒體報道,新當局負責人蔡英文近日已正式核定“新南向政策辦公室”的設置要點,千呼萬喚之下,總算邁出了第一步。但政治掛帥的思路、先射箭再畫靶的操作手法似曾相識,可上溯到李登輝、陳水扁時代。殷鑒不遠,這次臺當局的新政策依舊不為島內輿論看好。
翻 版
不用說,“單一市場”點的是中國大陸的名,認為兩岸經濟連結過于緊密,要開辟“第二戰(zhàn)場”。為呼應“新南向政策”正式成軍,島內這些天幾則消息曝光度頗高,都是關于放寬甚至松綁東南亞國家的人員簽證拼觀光。且不說效果幾何,問題是,僅僅拼拉人頭赴臺觀光就算“南進”了?
臺灣《旺報》援引兩岸問題專家、中國社科院臺研所副所長張冠華觀點認為,新當局的這一施政路線,與李登輝反對以大陸為腹地的“亞太營運中心”計劃而提出“戒急用忍”,以及陳水扁強調對大陸經濟自主性的“綠色硅島”計劃,有異曲同工之處。
“戒急用忍”是與“南向政策”一體兩面的戰(zhàn)略,一方面是抗拒兩岸交流,另一方面鼓勵臺商南下勇闖新天地為當局背書。陳水扁上臺后重啟“南向政策”。然而人算不如天算,違反經濟投資規(guī)律蠻干,實質效果慘不忍睹。因為跟當地語言文化不同,基礎設施建設落后,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后又出現諸多經濟政治亂象,許多臺商投資失利,血本無歸。
在島內不少業(yè)界人士看來,新當局的“新南向政策”雖然老黃瓜刷嫩漆多出一個“新”字,但本質上仍然是過去李、扁所宣示的“南向政策”的翻版,是“先射箭再補畫靶心”——基于民進黨的政治立場而確立的經濟策略。這種情勢,連綠營支持者看在眼里,也充滿擔憂。有人投書綠色媒體提醒當局說,南向政策不是一項新政策,所以,要避免成為一項“新瓶裝舊酒”的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