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格局
正如習總書記所言:人之相交,貴在知心。既然“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心靈的根脈”,那么,臺灣同胞的“歸屬感”又為何那么珍貴?其軟實力的背后,實際上還有個硬實力支撐的課題。而在大陸,“發(fā)展是硬道理”早就已經家喻戶曉。
在我受教于談先生的那年,臺灣的經濟總量相當于大陸的四分之一。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到本世紀的頭十年,我所接觸的臺灣智庫和知名學者以及臺商都是充滿著優(yōu)越感的。二十年前的1月8日,我曾作為上海杰出青年代表團的一員,和劉華、楊劍、嚴安林等專家、學者一起,應國民黨智庫方面丁守中的邀請造訪了寶島;十天之內走遍對岸主要城市和高校,天天有座談、參觀、茶敘及采訪。那年頭,還沒有實現直接“三通”(通航、通郵、通商),基本上都是經香港等第三地來中轉的。如我們一行從上海虹橋機場出發(fā)經香港轉機到臺北桃園機場、加上在香港中環(huán)等候入境臺灣手續(xù)辦理,就得耗時十二個小時。我們當年都因為正年輕、意氣風發(fā)的還覺得很興奮并不覺得累,但丁守中說這對臺商而言成本太高!
丁守中祖籍浙江義烏,交流中我告知了他家鄉(xiāng)小商品市場的紅火狀況;他聽了之后很是向往,但他更關心啥時候兩岸能夠實現“三通”。楊劍當時正在全力研究這個大課題,他向丁守中的估算是十年之內應可以實現。2008年12月28日的這天,果然是接近我們首次造訪臺灣十周年之際;兩岸終于實現了三通!法學專家劉華當時關注臺灣金融的國際化經驗,后來她寫出了《票據法》等專著、對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如何打造法制軟環(huán)境提供了真知灼見。嚴安林當時就已比較警惕民進黨一旦上臺、極有可能給兩岸交流帶來的破壞性,但接待我們的國民黨中央委員、甚至中常委,交流中對此都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思考。事實證明楊劍和嚴安林的判斷是正確的,他們兩人如今是一個單位的同事、都是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的副院長。嚴安林,目前還是上海臺灣研究會的會長;他出席了早些時候在臺北的“上海與臺北”雙城論壇,還在二日現場聆聽了總書記的講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