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11月8日訊 據新華網報道,11月2日,中國商飛研發(fā)的首架國產C919大型客機終于走下了生產線。這無疑是一個令人興奮的事情,但是興奮之余,我們也聽到了各種各樣“不同”的聲音,這里面有質疑的聲音、有不滿足的聲音,也有擔心的聲音。
質疑“國產”?——每一個螺絲釘都國產是不現實的
“質疑”的聲音,最典型的就是對所謂國產大飛機這“國產”兩個字的質疑。有人說,C919實際是一個國際合作的產物,它的許多核心的部分,包括它的發(fā)動機,都是和國外合作的產品,那么這樣的一個大飛機,能夠叫做國產的嗎?
對C919 的“國產”的質疑,不妨用我們身邊的例子比對。比如說我們的大廚做出來一道受歡迎的新菜品,但這個菜并不是全部工序都由大廚完成,它的加工過程中有負責切菜的、洗菜的。而大廚所要做到的就是按照他的方法烹制成受歡迎的菜品,能說這個菜不是大廚烹制的嗎?
其實,商用大客機,目前全世界的研發(fā)生產方式,都是國際合作的方式。像商用飛機這樣的項目,國際合作就如同大廚烹飪名菜一樣,核心的東西就是整體設計,誰掌握了整體設計誰就掌握了這架飛機最終的知識產權,掌握了整個核心技術。實際上沒有哪一個型號的商用大飛機,每一個螺絲釘都是由一個國家生產的。對于中國,這個剛剛走上這條商飛研發(fā)道路的國家,要求每一個螺絲釘都在國內生產,顯然是不現實的。同時這也是不符合商業(yè)規(guī)律,因為國際合作可以使大客機研發(fā)的技術風險和成本降到最低,使它的性能達到最優(yōu)。
C919研發(fā)的規(guī)劃表明,隨著這個飛機不斷走向成熟,它的國產化程度也會不斷提高,特別是發(fā)動機。實際上我們國內也有并行的長江-1000高性能發(fā)動機的研發(fā)規(guī)劃,國產化是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可能是比較漫長的。
那么如何使我們的大飛機能夠盡快研發(fā)生產出來,走向市場被更多的用戶所接受?顯然國際合作是一條便捷的道路,是一條捷徑。
不滿足“機型”?——“小孩子”會站會走才能會跑
除了質疑,另外一種不同的聲音是一種“不滿足”的聲音。有網友稱C919只能算是一種中型的干線客機,比世界頂尖的大型商用客機還有很大的差距,比如跟波音787比,顯然不在一個量級。
如同國產化是一個過程,我們走上研發(fā)大型商用客機的道路同樣是一個過程,就像小孩子一樣,會站會走才能會跑。目前C919選擇這樣的一個機型,應該說是相當合適的,因為像C919這個量級的干線客機它的用戶最廣。我們看到,波音737、空客A320是C919主要的商業(yè)競爭對象,這兩個機型可以說是世界上賣得最好的兩個機型,同時國產大飛機研制初期更多瞄準國內需求,而在國內航空市場上這個量級的機型也是需求量最大的機型,所以選擇C919這樣量級作為國產飛機研發(fā)、生產的突破點,顯然應該是比較合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