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對話專家:附在“編制”上的“光環(huán)”終將褪色
提起編制這個詞匯,很多人會產生 “收入穩(wěn)定”“高福利”之類的聯想?,F階段“編制”兩字究竟意味著什么?隨著事業(yè)單位改革的推進,未來“編制”這個特殊詞匯會出現怎樣的變化?帶著這些問 題,新華網記者專訪了國家行政學院教授、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汪玉凱,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夏學鑾。
舊的體制惰性造成年輕人對“編制”趨之若鶩
新華網記者:一方面事業(yè)單位改革在全國穩(wěn)步推進,另一方面很多年輕人對事業(yè)單位、對編制仍然趨之若鶩。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
汪玉凱:針對事業(yè)單位改革,中央提出總體設計、分類指導、因地制宜、先行先試、穩(wěn)步推進的指導思想,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通常人們講的“老人老辦 法,新人新辦法?!币恍﹩挝晦D企改制后,新進人員就沒有“鐵飯碗”了,但老人依然還有。這就導致了很多人產生一種“搭末班車”的心態(tài),就是趕在改革真正來 臨前,搭上體制的最后一班車,成為事業(yè)單位的老人,進而享受“老辦法”“老待遇”。這實際上一種舊的體制惰性,這種體制惰性造成了普遍的社會惰性,年輕人 求穩(wěn),求保障。
改革淡化編制色彩
新華網記者:“編制”一詞在我國有著特殊的歷史背景和現實語境?,F階段,有編制和沒有編制各自意味著什么?差別有多大?隨著相關改革的推進,您認為未來“編制”一詞會出現怎樣的變化?
汪玉凱:目前在一些單位,有編制和沒有編制在收入和隱性福利上差別都很大。這也是很多人寧愿選擇編制而放棄事業(yè)的原因。
關于事業(yè)單位改革,從各地情況來看,盡管山東、上海、浙江、廣東、重慶五省市在2008年成為事業(yè)單位養(yǎng)老保險改革試點地區(qū)。另一項改革是去年 開始推行的事業(yè)單位績效工資改革。201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分類推進事業(yè)單位改革的指導意見》出臺后,我國事業(yè)單位改革全面開閘,從今年開始到 2015年基本完成分類改革,將其分為行政性事業(yè)單位、經營性事業(yè)單位、公益性事業(yè)單位三類。讓行政性事業(yè)單位回到行政機關,經營性事業(yè)單位變成企業(yè),剝 離兩頭,留下公益性事業(yè)單位。這個改革涉及126萬家不同類型的事業(yè)單位大約4000萬人,如何能歸好類,而且歸得合理有序,公平公正,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 性。
完成事業(yè)單位分類是第一步,下一步的剝離才是動真格的,直接涉及到眾多人的切身利益。在剝離中,國家政策設計做了充分的考慮,如“老人老辦 法”、“新人新辦法”,并制定出明確的政策界限,但真正實施起來,要面對的是一個個具體的人,而不是抽象的制度。如何化阻力為動力,是一篇大文章。
夏學鑾:得益于國家所實行的公共服務均等化政策,從現行個別單位實行的政策看,編內編外人員差別會越來越小,隨著相關改革的進一步推進,“編內”和“編外”的區(qū)別將不復存在,附著在“編制”上的“光環(huán)”終將褪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