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廈大嘉庚學院舉辦的閩南傳統(tǒng)建造技藝研討會中,來賓體驗土樓夯土。劉可鑫 攝
與高校“聯(lián)姻”則是另外一種有效途徑。同樣是在客家土樓夯土體驗館,入口處懸掛著“廈門大學嘉庚學院建筑學院教學實踐基地”的牌匾。這個實踐基地的主要發(fā)起人、廈門大學嘉庚學院建筑學院副院長李鎨翰教授來自寶島臺灣,“癡迷”閩南風格建筑,對土樓夯筑技藝有獨到的研究。他表示,南靖縣境內大型土樓數(shù)量多,歷史悠久,形狀各異,是研究土樓夯筑技藝的活素材。“我們有一支完善的科研實踐團隊,在學校也有實驗夯筑建造的場地。在南靖土樓設立教學實踐基地便于把師生的實踐成果服務于南靖土樓保護。”

擁有600多年歷史的南靖最古老土樓裕昌樓墻體保存完好。陳曙光 攝
“土樓榮升為世界遺產后,記錄、保護、傳承和展示土樓夯筑技藝顯得更為重要和緊迫。”在李鎨翰看來,保護和傳承這門古老技藝,既要守住“根”,從土樓文化著眼,賦予它更多的內涵,又要大膽創(chuàng)新,與現(xiàn)代元素相結合,開創(chuàng)出富有成效的保護和傳承方式方法。他透露,下一步,他們計劃以“旅游+文化”為主題,整合資源優(yōu)勢,和當?shù)匾黄鹜七M土樓夯筑技藝融入到生態(tài)茶園中,讓這門古老技藝得到更好地保護和傳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