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臺中8月19日電 題:重現(xiàn)神像風華 蔡承哲開啟紙藝人生
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邢利宇
不大的老式辦公室內(nèi),一邊是三張被法院文告和印章占據(jù)的辦公桌,另一邊柜子上則擺滿紙糊神像和手作工具。

8月17日,蔡承哲展示其制作的紙糊二郎神楊戩像,其配飾混天綾、三尖兩刃刀以及身邊神獸哮天犬均可拆卸。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攝
臺灣紙藝師蔡承哲的人生就像他的辦公室一樣,被工作和興趣一分為二。
50歲的蔡師傅在嘉義縣樸子配天宮長大,自幼混跡在廟口周遭,對宮廟內(nèi)主祀的媽祖等神像有著特殊感情。
蔡承哲高中時學習建筑,離開校園后接觸法律工作。轉(zhuǎn)眼30年過去,工作不再忙碌,他在臺中的公司業(yè)務規(guī)??s小。收入減少對他人而言是難過之事,但對蔡承哲來說卻是嶄新人生體驗的開始。
蔡承哲多出了時間回到自小喜愛的紙糊藝術(shù)中。工作臺的燈光下,戴著近視眼鏡的他一片片粘起浸泡過的報紙,輕輕貼在紙糊神像內(nèi)側(cè),并將白膠涂勻以免氣泡留存。
“一件作品要貼上17層紙,每貼一層都需要時間風干,最后完工大約要一年左右。三四百年前的神尊都是用紙糊做出來的,因為這門老手藝,所以才有前輩口中‘一紙、二土、三木’的說法。”
蔡承哲2013年開始自學紙糊技術(shù),借助學建筑時的營造功底,并走訪宮廟、拜訪老師傅,他逐漸成為臺灣這一領(lǐng)域的“大師”。
“別人養(yǎng)魚養(yǎng)花,我養(yǎng)報紙。”打開工作間的冰箱,里面存放著大量紙糊需用到的舊報紙。經(jīng)摸索,蔡承哲發(fā)現(xiàn)報紙的纖維細而長,可增強作品硬度、有助長期留存。在試過市面上所能買到的所有報紙后,他選中專登法院公告的《民時新聞報》作為制作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