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東西洋航海圖》。
臺海網9月4日訊 據福建日報報道(特約撰稿 陳子銘 郭群燕 攝)
遙看月港,月港不僅僅是一個傳說。
月港地處漳州城東南五十里處九龍江入海口,以其形如月而得名。這里江面平緩、潮汐吞吐、外通大海、內接山澗,明朝中后期,一度成為我國海洋貿易中心港口。
對于中國的航海史而言,漳州月港的歷史并不算長,從15世紀中葉出人意料地崛起,到17世紀前半葉急劇衰落,前后不過一百余年。但是,在地理大發(fā)現(xiàn)的年代,月港的存在,卻深刻地影響著世界貿易的格局,它輝煌而多舛的命運,也由此充滿傳奇。
古航海圖中的往事
月港傳奇可以從一張古航海圖說起。
這是一張富于傳奇色彩的中國古地圖,收藏于英國牛津大學鮑德林圖書館,沉睡350年后,被重新發(fā)現(xiàn),并由此改寫中國地圖史。這是中國第一張具有現(xiàn)實指導意義的中國古代航海總圖。
2008年,英國牛津大學鮑德林圖書館在清理館藏時,意外發(fā)現(xiàn)了一幅古老的中國航海圖,這幅繪制于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的中國明代絹本彩繪地圖,大約在1654年被在英國議會負責海外貿易事務的律師約翰·雪爾登(John Selden)從英國東印度公司收購,5年后,由他捐贈給鮑德林圖書館。中國學者在經過研究后,確認它的成圖時間應為明萬歷年間,即月港開市迎來海外貿易鼎盛的那個時期,將這幅地圖命名為《明東西洋航海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