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壇酒下鍋,火焰四起。楊偉華正在用自己的“獨門秘籍”制作湯底。東南網(wǎng)記者 馮川葉 攝
臺海網(wǎng)4月25日訊 據(jù)東南網(wǎng)報道,“做菜如做人,要文火慢煨,不能急功近利。”在福州聚春園的佛跳墻專用后廚,楊偉華一如他手中的佳肴,不溫不火。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聚春園佛跳墻制作技藝第八代傳承人,楊偉華把“靜心盡力”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也是他信奉一生的匠人精神。
考究:這道菜8天才出爐
鮑魚、海參、魚翅、墨魚、瑤柱、魚膠、蹄筋、花菇、鴿子蛋……楊偉華說,佛跳墻之所以能夠成為閩菜中的“狀元菜”,和它20多種食材的嚴格選用有極大關系。
“市面上的佛跳墻多用鵪鶉蛋,聚春園用的是鴿子蛋,需從外地空運。再比如瑤柱,佛跳墻必須選用500克100頭的,這種優(yōu)質瑤柱每500克成本約為1000元。海參我們用日本關東參,這是海參家族里的佼佼者。”
在聚春園,一壇佛跳墻的制作周期需七八天。其中,干貨魚翅、干鮑等的泡發(fā)就需要五六天。在礦泉水里,魚翅、干鮑的泡發(fā)需要時間和耐心,要去掉腥味,慢慢用水滴,反復數(shù)日。刺參嬌貴怕油,瓷碗中不能有一點油漬——第一天用純凈水,漲到1.5倍大;第二天用熱水,將它放入大容器自然舒展,漲到4~5倍。如此冷熱交替,刺參才能達到最佳狀態(tài)。
在佛跳墻的世界里,魚翅鮑魚等高端食材位居上層,花菇一類有脆感的食物鋪在下方,位置不能顛倒。煨制前需要澆以高湯,湯底集合了豬上排、豬手、老母雞肉、老番鴨等各種肉類之精髓。煲湯時,先大火翻炒食材,用生姜去腥,在溫度極高時,加入一壇黃酒。酒倒進鍋的瞬間,火焰四起。食材在火焰里不斷飛舞、碰撞。這是楊偉華的獨門秘笈,可以讓各種美味于火焰中融合。最后,高湯澆入壇中,鋪上荷葉,封壇置于火上,用文火煨制,大功初成。
閩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它以烹制山珍海味著稱,尤以“香”“味”見長,其清鮮、和醇、葷香、不膩的風格及湯路廣泛的特點,在中華美食中獨具一席。在楊偉華看來,佛跳墻頗能展現(xiàn)交匯、融合的八閩文化特色。
“佛跳墻里有20多種食材,既有山珍也有海味。在湯底的交融下,它們不斷碰撞和交融出更高級的美味。”楊偉華說,從這個角度看,佛跳墻可以代表“有容乃大”的閩都精神,“眾多名貴食材煨于壇中,如何做到既有共同的葷味,又保持各自特色,吃起來軟嫩柔潤又葷而不膩,讓各種食材互為滲透、味中有味,這就考驗大廚的功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