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種帆

泉州灣古船陳列館展示的巨大鐵錨
帆影打開民眾的幸福之路
清代,泉州的航海技術(shù)受西方影響較明顯,經(jīng)引進吸收,也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成果。清康熙年間(1662年—1722年),泉州府同安縣人陳倫炯從小就隨其父陳昂辨識海道形勢,尤其留心海外諸國風土民俗,著有《海國聞見錄》上、下兩卷?!逗勔婁洝废戮砝L制了六幅圖:四??倛D、沿海全圖、臺灣圖、臺灣后山圖、澎湖圖、瓊州圖。在當時測繪技術(shù)還較落后的情況下,實在難能可貴?!逗勔婁洝愤€記載:“中國用羅盤、刻沙漏,以風大小順逆較更數(shù)(一晝夜為十更),每更約得水程60里;風大而順則倍累之,潮頂風逆則減退之。亦知其處心尚懷疑,又主見某處遠山,分別上下山形,用繩砣探水深淺若干,砣底帶蠟油,粘探泥沙,各各配合,方為準確。”可見當時遠洋船舶已有自己一套探測航行地點位置的技術(shù)。清初名臣施世綸的《克澎湖》一詩云:“獨承恩遇出征東,仰藉天威遠建功。帶甲橫波摧窟宅,懸兵渡海列艨艟。煙消烽火千帆月,浪卷旌旗萬里風。生奪湖山三十六,將軍仍是舊英雄。”描繪出施瑯將軍以艨艟為戰(zhàn)船,征克澎湖時的宏大場面。
清雍正七年(1729年),設(shè)泉州船廠,修造水師戰(zhàn)船,當年承修48艘。另據(jù)《清高宗實錄》載,清官方造船廠都選址在盛產(chǎn)木材的地方,福建就設(shè)有福廠、泉廠、漳廠和臺(灣)廠。據(jù)《閩政領(lǐng)要》記載,官方的泉州船廠在廈門購買番桅。從東南亞進口的桅木有鐵造、蜂仔代番、甘拔、郁木、白犬、賣色、打馬等。船舵則用廣東產(chǎn)或東南亞產(chǎn)的鐵力木(柚木),取其堅韌抗扭曲力強。以后,大海船由于船大桅高,取材困難,“以數(shù)木合成,加用鐵箍”的“幫接技術(shù)”應(yīng)運而生。當時造船場遍布晉江至惠安沿海一帶,如古城東邊的后山、后渚、法石和城南的車橋、新街,晉江的石湖、東石,惠安的崇武、白奇等地。
《據(jù)船賦》這樣概括舟船的品性:“雖載沉而心浮”。船舶是人類征服自然的重要工具之一,回望泉州歷史中的那些帆影,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古船舶的發(fā)展與當時的政治、經(jīng)濟,甚至軍事狀況是密切相關(guān)的。舟船升帆的背后,涌動的恰是民眾渴望富裕、向往幸福、期盼和平的信心與決心。
(來源:泉州網(wǎng) 記者 吳拏云/文 陳起拓/圖 圖片除有注明外,其他均攝于泉州海交館的“中國舟船世界”陳列館內(nè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