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遺者說
文物也會“講故事” 古橋讓他震撼與不舍

林志福
2018年,林志福進了鯉城區(qū)文旅局,做文物保護工作。2019年10月,該局專門成立了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從此保護文物有了專門的科室和人員。
林志福說,鯉城區(qū)的文保單位有81個之多,雖然他學的是歷史專業(yè),但對文物了解還不夠,因此平時只要有空,就查閱資料、拜訪專家、走訪文保單位。“文物看似單調(diào)、枯燥,可深入研究、認真傾聽,你會發(fā)現(xiàn)文物也是會說話、會講故事的,文物背后的故事很有意義。”林志福說,此前他和不少市民一樣,不理解僅剩斷橋的順濟橋為何不直接拆掉,但當他走近順濟橋遺址,看到這座歷經(jīng)800年江水沖刷的古橋殘軀刻滿滄桑,內(nèi)心很是震撼與不舍。
順濟橋與附近的德濟門、天后宮渾然一體,共同見證了泉州海上絲綢之路商貿(mào)的繁榮??缭綍x江的順濟橋,在古代是泉州城橋南橋北兩岸溝通的重要橋梁,直到它被鑒定為危橋前,還承擔著泉州的交通聯(lián)動作用,可以說是與泉州人聯(lián)系最為緊密的一座古橋。
林志福介紹,目前順濟橋周邊正進行環(huán)境整治與提升,今后將在附近設(shè)置展點,以展示順濟橋的歷史風貌。“如果沒有遺址,如果不查閱資料,那我們就不知道順濟橋的故事和意義,所以我們現(xiàn)在要做的就是保護它,把它的故事講給世人聽,當好文物的傳播員。”他說,每次有關(guān)于順濟橋的講座,他都會積極參加。
日常巡查工作中,文保中心的同事會帶上文物保護法、遺產(chǎn)保護宣傳折頁分發(fā)給市民群眾。今年4月,鯉城區(qū)組織遺產(chǎn)點講解員培訓,講解員不僅要熟識包括順濟橋、德濟門、天后宮在內(nèi)的8個遺產(chǎn)點,還要能夠進行基礎(chǔ)的中英文雙語講解。

有著八百多年歷史的順濟舊橋喪失了通行功能后,在其上游八十米處建起了順濟新橋。
順濟橋前世今生
史載,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泉州知府用外商修建泉州城樓的余資修建了順濟橋。當時是石板橋,橋長150余丈,寬1丈4尺;現(xiàn)存長500米,寬4.6米。
《泉州府志·橋渡》記載,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順濟橋之“七、八、九三坎傾毀殆盡”,知府懷蔭布“增石筑之”。不久,“一坎至六坎將近坍塌,十六、十七兩坎欹側(cè)”,知府王君勛“一并拆卸改筑”。古人把順濟橋視作“下通兩粵,上達江浙,實海國之沖衢,江城之險要”的交通生命線來進行維修和保護。
1956年中秋大潮,一個登陸廈門的臺風引發(fā)了泉州大洪水,沖斷順濟橋和浮橋,特大洪澇50年一遇。1958年,又遇農(nóng)歷五月三十大潮,依然是受臺風影響,順濟橋水位超警戒線2.9米,受淹二晝?nèi)埂?/p>
2006年7月23日,受臺風“碧利斯”的襲擊,順濟橋坍塌了3個橋墩。
2006年8月10日晚,順濟橋再坍塌,橋體面目全非。
2010年9月受臺風“凡亞比”影響,順濟橋倒塌。
文物大事記
自古以來,順濟橋?qū)沂茱L雨影響,出現(xiàn)損壞現(xiàn)象,但皆得到泉州地方重視,大力維修保護。
●1932年,軍閥陳國輝將該橋修成鋼筋水泥橋,汽車可以通行,并成為福廈公路的主要通道。
●上世紀60年代又進行修補,將損壞的九孔改為簡支組合梁,即在工字鋼梁上澆注鋼筋混凝土橋面板。
●1993年9月至1994年3月又進行加固、加寬和修繕。現(xiàn)有橋長500米,寬4.6米,橋墩水下部分仍然保留宋代石船型橋墩的基礎(chǔ),橋面仍基本保留上世紀30年代的舊貌。
●1998年3月順濟橋被泉州市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9年,鯉城區(qū)成立文保中心,對轄區(qū)內(nèi)的文物進行保護,其中包括順濟橋,同年還對順濟橋遺址周邊環(huán)境進行整治提升。
●2020年,順濟橋遺址被列入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來源:泉州網(wǎng) 本期執(zhí)行:記者 林福龍 陳小芬 吳嘉曉 實習生 林燦鑫 ■手繪圖:樊云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