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多忙,李慶軍都會抽出時間陪伴女兒。
臺海網6月19日訊 據東南早報報道 6月13日,已過不惑之年的李慶軍以《夢想》為題發(fā)了條朋友圈——“二寶問:爸爸,你的夢想是什么?我說:我的夢想是你和姐姐健康快樂成長,實現自己的夢想。我問二寶:你的夢想是什么?二寶:我的夢想是當考古學家。二寶:爸爸,你小時候的夢想是什么?我說:保家衛(wèi)國,策馬邊疆。”
短短100多字,一問一答中記錄了自己與女兒的日常點滴。類似的記錄還有很多,李慶軍幾乎每天都會“曬”兩個女兒的生活小片段,每一則記錄平淡而又珍貴、短小又滿含父愛,一個細心溫和的“暖爸”形象赫然眼前。
曾是一名軍人的李慶軍會喂奶、抱娃、換尿布,會在爐灶前做出一桌佳肴,會給孩子朗讀與泉州文物相關的書籍,會牽起兩個閨女的小手穿行古城感受泉州多元文化,他也有一套自己的“育兒經”引導孩子獨立自主……
每天為家人做早餐喂奶抱娃親力親為
李慶軍是河南人,現任泉州市文旅局文保科副科長。在轉業(yè)到泉州市文旅局之前,他曾是一名軍人,長期擔任《解放軍報》《中國國防報》等報刊的特約記者。2010年,他與愛人生下大女兒;全面放開二孩政策實施后,他們迎來了小女兒。目前,大女兒已是一名五年級的小學生,小女兒正讀幼兒園。
“兩個孩子從出生到上學,都是愛人和我負責的。”李慶軍笑說,家有二娃,夫妻二人又都有工作,生活有時像打仗,但他樂在其中,“如果精力允許,孩子最好還是自己帶。老人愿意幫忙是情分,自己帶娃是本分。”而且,看著孩子從襁褓嬰兒到蹣跚學步、咿呀學語,看著她們一天天茁壯成長,那種滿足感與幸福感無法言喻。
11年前,大女兒出生時,李慶軍還是一名現役軍人。“當時加上年假、陪護假等各種假期,我前后請了60天陪產假,每天喂奶、換尿布、抱娃、哄睡,交給別人我也不放心。”李慶軍回憶,之前在部隊,生性喜歡小孩的他曾幫戰(zhàn)友帶過娃,這段“實習”經歷讓他練就了帶娃的過硬本領。也因此,雖初為人父,但他幾乎事事親力親為,當起“奶爸”來可謂駕輕就熟。
5年前,本著“想讓老大有個伴”的初衷,李慶軍響應“二孩”政策生下小女兒,從此開始更忙碌的“二娃生活”。
生活的瑣碎是柴米油鹽,是一日三餐,是日復一日。李慶軍主動承擔了每天的早餐和周末的家務,“早餐基本上是我做的,愛人也很辛苦,我想讓她早上能多睡一會。”也許是軍旅生活的磨礪,李慶軍至今保持早起的習慣,每天做完早餐再從市區(qū)東街趕往東海上班,“愛人挺認可我的,有時也會說只做早餐還不夠,我做的確實不夠,但這幾年比較特殊,經常加班。”
陪伴育兒“有一套”擔當女兒們的引路人
在孩子的教育上,李慶軍有一套自己的育兒經。他會繪聲繪色地給孩子講睡前故事,培養(yǎng)她們的閱讀習慣;他會給女兒大聲朗讀泉州文物有關的書籍,帶她們到泉州府文廟感受千年儒教的熏陶;他會教導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讓她們養(yǎng)成物歸原處的習慣,培養(yǎng)她們做家務的技能……
記錄女兒的成長點滴,是李慶軍的日常功課。
李慶軍自稱在孩子教育上“比較佛系”,事實上,早些年的他奉行的是“嚴厲教育”。“大寶小時候興趣班報得滿滿的,但實際效果并不是很好,還經常挨批。”后來,李慶軍調整思路和心態(tài),真正從孩子的興趣出發(fā),更側重于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獨立的生活能力。
改變帶來的是意想不到的收獲。“大寶喜歡聲樂、書法和畫畫,因為是自己喜歡的,學起來更積極。有時候看到妹妹彈鋼琴,她也會湊過來重拾昔日的技能”;至于學業(yè),她從小獨立學習,每晚7點前就能完成全部作業(yè);她干活利索,會幫忙做家務,每天獨立往返學校與家之間,無需父母接送。
李慶軍喜歡與女兒談心,氛圍大多輕松愉悅。更多時候,李慶軍會在聊天中引導女兒思考,善做孩子們的引路人。在他的熏陶之下,還在上幼兒園的小女兒萌生了當考古學家的夢想,妹妹會讓姐姐帶著她一人一手洛陽鏟(考古學工具),煞有介事地在泉州府衙所在地來一趟“考古發(fā)掘之旅”。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奮斗目標,她們這一代肯定與父輩不一樣,我希望她們身體健康、心理健康、思想健康,有一技之長、有自己的愛好,走在正確的人生軌道上,活得自信自在。”李慶軍殷殷期許著。(來源:東南早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