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三十年(1160年)殿試奪魁,成為文狀元;為官風度峻整,曾兩度封相,最終進封鄭國公;其編修的《三山志》具有較高史料價值;身后留下梅鏡奇緣傳說,留芳于世

《宋丞相梁克家史料選輯》一書中的梁克家畫像
人物簡介
梁克家:字叔子,宋代(泉州)晉江人。南宋紹興三十年(1160年)狀元。初任平江僉判,后官至端明殿學士、僉書樞密院事、參知政事。乾道八年(1172年),拜右丞相兼樞密使。淳熙十三年(1186年),晉封鄭國公。卒贈少師,謚文靖?!栋碎}通志》稱其“風度峻整,謀國盡忠,為文渾厚明白,辭命尤溫雅”。
核心提示
在閩南梁氏家族的大門口,經??梢钥匆?ldquo;梅鏡傳芳”的橫匾堂號。據說,此堂號緣于梁氏祖先、宋代狀元宰相梁克家與其夫人陳氏在九月梅開時的一段“梅鏡緣”佳話,泉州高甲戲亦曾以此為題材上演《梅鏡記》劇目。梁克家,這位歷史、傳說、戲劇共同偏好的人物,究竟有著什么樣的故事?今天就讓我們一道步入歷史,去這位狀元宰相的人生大舞臺前欣賞一番。

現(xiàn)今泉州中心市區(qū)東街狀元街的狀元坊為現(xiàn)代建筑,古代為梁克家所立的狀元坊早已湮沒無蹤。

梁克家曾與知柔烹茶于九日山廓然亭
殿試拔魁 全民偶像
據清道光《晉江縣志·卷12·古跡志·城中坊》載,在泉州東街縣學口(今泉州市第一醫(yī)院附近),原有兩座宋坊。其一曰“狀元坊”,另一曰“袞繡坊”。狀元坊是南宋紹興三十年(1160年)“為梁克家立”,未言明主持修建的是誰,但當時泉州知州是鄧柞,按照慣例極有可能是鄧柞為褒贊克家科舉奪魁而立;袞繡坊則是“守姚憲為梁克家立”,具體時間不詳。但姚憲是淳熙三年(1176年)出知泉州的,淳熙四年(1177年)就改知江寧府了。所以這個牌坊只能是在淳熙三年至淳熙四年間立的。這兩座牌坊其實對應了梁克家的兩個身份:一是泉州文狀元;二是朝廷重臣、宰相。后來在泉州城內還有“袞繡鋪”的鋪境名,東街有“金池巷”“相公巷”巷名,都與梁克家有關,都來源于泉州人對梁克家的一種真誠懷念。
梁克家,字叔子,謚文靖,出生于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年)。關于他是如何成長為狀元的,現(xiàn)存文獻史料上的記載很少?!端问?middot;梁克家傳》載:“梁克家,字叔子,泉州晉江人。幼聰敏絕人,書過目成誦。紹興三十年,廷試第一。”不難看出克家從小就記憶超群,聰慧過人?!度莞尽贰稌x江縣志》的記述也差不多?!堕}書·卷7·方域志》載:“金釵山,地名石湖,又名日湖,日所出處也。舊浯嶼水寨,今移于此。東西兩山,延袤若兩釵股。其凹處有石塔,號六勝。宋政和初,僧祖慧、宗什等,以其地類明州育王山,募緣為石塔,其壯麗不減城中開元寺塔也。宋梁文靖(即梁克家)嘗讀書塔下,有堂名魁星,久廢。”透過這段描述,我們知道梁克家小時候曾在石湖金釵山六勝塔(今位于石獅蚶江鎮(zhèn))下的魁星堂內讀書。但魁星堂早已無存,其遺址亦無考。
青年時代,梁克家為諸生,曾就讀于泉州學宮?!稌x江縣志》倒是頗為“隆重”地介紹了他在學宮讀書的那間學堂(后稱瑞蓮堂)。清道光《晉江縣志·卷12·古跡志坊宅附·城中古跡·瑞蓮堂》:“瑞蓮堂,在州學講堂之右,為梁克家肄業(yè)所。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秋,堂下池產雙蓮,守辛次膺以詩紀瑞。是年,公(即克家)首選。明年,廷策第一。不十年,至宰相。乾道七年(1171年),林教授岊建斯堂,額曰‘瑞蓮’。嘉定十六年(1223年),立文靖公祠其中,教授張叔椿為記。淳祐九年(1249年),陳教授伯圭重飾。今廢。”
紹興二十九年,泉州知州是宋史上頗有名氣的辛次膺,他在任內治理州事井井有條,正所謂“政清靜務”,一片祥和。辛次膺不僅是名臣,也是一位詩人,平日里沒事都要吟上幾首詩的。恰遇那年泉州學宮里的池塘開出并蒂蓮花來,這在古代可是“吉瑞之兆”,興高采烈的辛知州焉能放過這個大好題材,立即賦詩一首以紀之。不愧是詩家,辛知州所作之詩迅速流傳開來,搞得泉州人心癢無比,鉚足了勁想看會發(fā)生啥“好事”。結果,當年梁克家參加鄉(xiāng)試獲首魁(即解元),應了“一蓮”;紹興三十年,克家上京城臨安(今杭州)參加會試,位列一甲之選,不久殿試時更由宋高宗欽點狀元及第,應了“另一蓮”。這下泉州城可沸騰了!百姓奔走相告,“學宮瑞蓮”的傳說也由此成型。更歡樂的是,乾道四年(1168年)并蒂蓮又生于貢院,是年郡人石起宗以一甲第二名獲亞魁(榜眼),更增添了“學宮瑞蓮”的神奇色彩。乾道七年,泉州州學教授林岊將梁克家讀書時的學堂重修為瑞蓮堂,之后人們還為梁克家立“文靖公祠”于該堂內,足見當時梁克家已成“全民偶像”。不止于此,慶元四年(1198年)并蒂蓮再生于學宮之槐亭,次年曾從龍殿試第一名(狀元),邑人因建魁瑞堂“以識之”。
應該說,梁克家被欽點狀元一事,對于泉州文教事業(yè)的推動作用還是較明顯的。

梁克家曾就學于泉州學宮內,即今泉州府文廟。

石獅石湖六勝塔下原有梁克家讀書處魁星堂,今已無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