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承天巷內(nèi)尚有崇陽門樓遺址,劉子羽曾在該門樓內(nèi)建王刺史祠。
泉郡史話 鳶飛魚躍
劉珙在朝中雖日理萬機,但對于小師弟朱熹的仕途還是時刻關心著的。乾道年間(1165—1173年),朱熹因其卓異的才識引起朝野廣泛關注。劉珙、陳俊卿、胡銓等大臣紛紛向朝廷舉薦朱熹,期盼朱熹能在朝堂之中一展宏圖。但朱熹卻因“為母守喪”,堅辭不出。
淳熙五年(1178年),劉珙因病去世,年僅57歲。臨死之前,他還手書與張栻、朱熹訣別,《宋史》載稱:“(劉珙)手書訣栻與朱熹,其言皆以未能為國報雪仇恥為恨。薨,年五十七。贈光祿大夫,謚忠肅。”劉珙至死還以不能為國雪恥而自責,真是令人唏噓。
值得一提的是,劉子羽和劉珙二人陵墓的神道碑碑文都是朱熹親自撰文的,這在《欽定四庫全書》中有載錄。朱熹曾為劉子羽作挽詩稱其“謀謨經(jīng)國遠,勛烈到人深”。另外,朱熹還為劉珙撰寫“行狀”,并附祭文三篇悼之,《朱熹集》中有詳錄。在為劉珙所作“行狀”中,朱熹稱劉珙“在朝廷危言正色,直前無所避,其忠義奮發(fā),不以死生動心,蓋得乎家世之傳”。
武夷山五曲晚對峰下古有劉珙年輕時所建的“仰高堂”,后來朱熹在“仰高堂”附近巖壁留下了《九曲棹歌·五曲》石刻,在隔岸隱屏峰下構(gòu)建武夷精舍,授徒講學,并筑晚對亭,隔岸追思劉珙。兩人摯誠的友誼,可見一斑。此外,朱熹還寫有《仰高堂追懷劉共父》一詩追憶劉珙:“面勢來空翠,哦詩獨好仁。懷人今已矣,誰遣棟梁新。”
朱松朱熹、劉子羽劉珙這兩對父子曾在泉州你來我往,他們的人生軌跡有相同的地方,也有迥異之處,看似遠又實則近。在清人李清馥的《閩中理學淵源考》中,將4人都納為理學家,也存留了一段煌煌歷史。也許,正如朱熹在西林寺所題的“鳶飛魚躍”一樣,有的雄鷹飛上天了,有的魚兒卻在水中自由游弋,熙來攘往的生命如果都能體現(xiàn)這樣鮮麗的場景,那便是一種“道之昭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