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州學 萬眾景仰
朱熹的父親朱松與劉子羽是同年生人,他們都出生于北宋紹圣四年(1097年),又同為理學家楊時的弟子。朱松與劉子羽何時成為好友,如今已無從考究。不過兩人在朝為官時,都主張抗金,反對議和,且都曾因忤逆奸臣秦檜而遭政治打壓,故史學家們多數(shù)認為他們是因志同道合而走到一塊并成為摯友的。
據(jù)浙大教授束景南的《朱子大傳》考證,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至紹興四年(1134年)間,朱松曾奉調出任泉州石井的首任“監(jiān)鎮(zhèn)”。就在朱松結束石井監(jiān)鎮(zhèn)任期的兩年后,劉子羽也到泉州來了!紹興六年(1136年)冬,劉子羽以徽猷閣待制身份出知泉州。清道光版《晉江縣志·卷之三十四·政績志》稱:“(劉子羽)紹興六年知泉州,在郡二年,政多澤民,民愛之如父母。”
能讓民眾“愛如父母”,劉子羽在泉州到底做了什么呢?泉州府文廟里的一方碑刻為我們揭曉了謎底。這方碑刻名為“泉州重建州學記”,是由南宋“左朝散大夫、前主管江州太平觀”張讀撰、“資政殿學士、左中大夫提舉臨安府洞霄宮”李邴書、“左朝請郎提舉福建路茶事常平等公事兼市舶”趙奇題額的。據(jù)碑文記載,泉州州學原在崇陽門外三教鋪(即泮宮內今址),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太守高侯(高惠連)逞私憾,遷而西之,衣冠遂減疇昔。”此后泉州縉紳、士子不斷呼吁將州學遷回原址。這一民望在北宋大觀三年(1109年)得以實現(xiàn),當時告老返鄉(xiāng)的龍圖閣學士柯述“審芹茆之故址”,在考察清楚州學舊址后,向知州匯報情況,并最終在他的主持下將州學復建于舊址??上М敃r移建的學宮“廣輪雖延袤,而基失庳下,時雨浸滛,壞屋壁者婁矣”,學宮建筑搖搖欲墜,如何能讓人放心?
紹興六年,劉子羽出知泉州后,前往州學探視,“裴回周覽,憫?zhàn)^舍之頹隘”。看到州學建筑如此不堪,劉子羽當場放話:“學校不修,太守之責!”隨后他馬上著手策劃重修。正好當時甘泉庵財物充公,劉子羽便用這筆款項購買建筑材料、雇傭工人,并請僧人惠勝負責重修具體事宜,州教授戴緯、駐泊張謹二人則為董事。這次州學重修按左學右廟(即東學西廟)建制,增高舊基二尺余,在今址建成大成殿,殿前置東西兩廡,殿東建明倫堂,殿后為議道堂,“以集講論”。明倫堂前為東西十二齋,“御書有閣,祭器有庫,祠房燕亭賓次庖廩之屬,一新輪奐”。劉子羽還贖回學宮庚門舊地,“以揖紫帽之峰”,也就是說從重修后的泉州州學的西門望出去,就能看到紫帽山了。不僅如此,他還疏浚由東南方流經學宮的南溪支流,“濬青草池,內潮汐于橋之下”,使學宮見山傍水,“江山增麗,亙古無前”。
新州學(明代以后稱府學)建成之后,泉州士民爭相來觀看,以至于“車蓋填壅”。劉子羽主持修建的州學建筑雄偉大氣,引得“萬口一詞,以為東南壯觀”。根據(jù)“泉州重建州學記”的碑文所載,學宮建成之后,出于對劉子羽的感激之情,泉州民眾在還“講堂之左”建造了一座生祠用來奉祀劉子羽。這座生祠“嚴嚴清峙”,人們“庶幾朝夕景仰焉”。從這可以看出,百姓對劉子羽真是感恩戴德,清道光版《晉江縣志》里載稱的“民愛之如父母”,所言非虛。
另據(jù)清道光版《晉江縣志》載,晉江縣學也在宋紹興年間由郡守劉子羽“附建于府學之東”。淳熙四年(1177年),晉江縣令林奭又將縣學移建于行春門內東倉隙地。

碑記中載:“富沙劉公子羽,以忠孝名家,清華重望”。
為官風范 得以延續(xù)
劉子羽治理泉郡之時,對于泉州的人文歷史也頗為用心地研究過。譬如,他對于“入閩三王”就十分尊崇,特別是王潮,為此他特地在府治崇陽門樓內建王刺史祠,專門用來祀奉王潮。清道光版《晉江縣志·卷之十四》載曰:“王刺史祠:在府治崇陽門樓,宋紹興間守劉子羽建,祀唐王潮。明嘉靖燬于火,像祔三大人廟。國朝乾隆十七年,知縣黃昌遇重建崇陽門樓,仍移祀焉。”如今,崇陽門樓(清初稱“麗正門”)早已湮滅于歷史洪河之中,不過在市區(qū)承天巷內尚有門樓遺址。
劉子羽為政“愛民禮士,敦尚教化”,對后世影響頗深。據(jù)文獻記載,宋時,在泉州州治東邊有“先賢祠”,初祀四公,即“唐相國常公袞、四門歐陽公詹、宋龍圖柯公述、寶學劉公子羽”,后來增加了“西塘介夫鄭俠而五之”。南宋紹定年間(1228-1232年),教授鄭璜更立新祠于文廟之東,增祀至23人。太守真德秀卒后,“邦人復繪像增祀焉”,為24人。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泉州知府徐源遷于府學禮殿東、明倫堂西。這樣看來,泉州唐宋兩代,能入列“先賢祠”者也不過24人,而劉子羽能位列其中,足見其賢能為世所公認。
紹興八年(1138年),劉子羽從泉州離任,以散官安置漳州;紹興十一年(1141年),知鎮(zhèn)江府兼沿江安撫使。紹興十三年(1143年),朱熹14歲時,父親朱松辭世。朱松在彌留之際,把家人托付給好友劉子羽照顧,并且要朱熹拜劉子羽為義父,跟隨義父到武夷山麓的五夫里,拜世居那里的理學宿儒胡憲、劉勉之、劉子翚為師。朱松說:“籍溪胡原仲(胡憲)、白水劉致中 (劉勉之)、屏山劉彥沖(劉子翚),此三者,吾友也。其學皆淵源,吾所敬畏。吾即死,汝往父事之,而唯其言是聽,則吾死不恨矣!”朱松謝世后,朱熹遵父遺囑,奉母舉家投奔劉子羽。劉子羽也從此將朱熹視如己出,與弟弟劉子翚一道精心教誨他,終使朱熹成為一代大儒。
劉子羽對朱熹的影響不可謂不深,他注重教育、重修泉州州學的事跡,在朱熹內心深處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跡。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朱熹被授予泉州同安縣主簿一職,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到任時,他馬上在同安孔廟大成殿內建經史閣,建教思堂于明倫堂左,并“設講座,集官書貯之”。中國朱子學會理事、泉州孔子學會副會長林振禮在《朱子新探》一書中稱,把朱熹在同安進行的一系列政教活動聯(lián)系起來考察,就會感到劉子羽那種以“學校不修,太守之責”自勵的為官風范,在初登仕途的青年朱熹身上得以延續(x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