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山前 題詩留跡
慶歷四年(1044年),蔡襄出知福州。同年,蔡襄應(yīng)朋友之邀游賞南安豐州九日山,并于九日山建造寺(即延福寺)奉先院東壁留下題詩。據(jù)蔡襄親撰的《莆陽居士蔡公文集》載,蔡襄所題之詩名為《題建造寺奉先院》,全文為:“日照溪山生翠光,春深花草雜幽香。登臨誰會遲留意?門外塵埃去路長。”正因有蔡襄的這首題詩,故奉先院又被宋林少卿稱為“墨妙堂”。另外,九日山西峰東麓有摩崖石刻記稱:“慶歷四年二月二十四日,沈衡、蔡襄、莊復(fù)、□□□、邑宰夏化育、林□同游延福寺隱君亭。”沈衡當(dāng)時是泉州通判,而夏化育時任南安縣令,他們陪蔡襄等人游九日山自在情理之中。延福寺北宋時為何會稱為建造寺呢?據(jù)《豐州鎮(zhèn)志》載,延福寺“建于西晉太康九年(288年),原址距九日山西去一公里許。唐大歷三年(768年)移建于九日山南麓今所,賜名建造寺。歐陽詹書題寺額,額今無存。宋乾德間(963年—968年),漳泉觀察使陳洪進(jìn)增建,復(fù)舊名,并將五十四院落、五十余支院,聯(lián)為一大禪林,使該寺進(jìn)入全盛時期。”所以在北宋,是陳洪進(jìn)為該寺恢復(fù)唐時寺名“建造寺”的。
慶歷六年秋,蔡襄改福建路轉(zhuǎn)運使。蔡襄在擔(dān)任福建路轉(zhuǎn)運使期間,曾到訪泉州郡南,得知當(dāng)?shù)剜l(xiāng)人飲水和灌溉困難,便四處勘查,后于小烏石山訪得一泉。蔡襄要求泉州地方官管理好這山泉,使之可供民眾飲用、灌溉。宋朝議大夫曾公濟為此還寫了一篇《蔡公泉記略》:“蔡公昔自史館來漕,按部之暇,獨得斯泉。既去,以書來,言郡南嶠之西山麓有泓泉,其味甘美。予與僧洞源尋訪,久之始獲。好事者聞,因疏源迅流鑿池潴之,架亭庇之,郡民朝夕提汲,酌飲不絕,因名曰‘蔡公泉’。”治平年間(1064—1067年),晉江縣令王克俊將“蔡公泉”三字刻于石上,以示紀(jì)念。清道光《晉江縣志·卷4·山川志》載:“小烏石山,在(晉江)三十三都,距郡城南十里。山頂有海岸庵,山半有玉泉庵、蔡公泉。”如今,在鯉城區(qū)江南街道烏石社區(qū)內(nèi),依舊留有這“蔡公泉”遺跡。

蔡襄曾游賞過九日山的秦君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