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虹臥江 千秋豐碑
嘉祐三年(1058年)三月,蔡襄再知泉州,七月到任,至嘉祐五年(1060年)秋,才“蒙召還京”。蔡襄二度知泉州,最為郡人津津樂道的便是主持續(xù)建洛陽橋,并促其落成了。建成洛陽橋也是蔡襄在閩時期的又一卓著政績。
宋時,福建經(jīng)濟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泉州成為重要的中外貿(mào)易港口城市。在泉州港,帆檣林立,百舸爭流,中外商賈熙來攘往,可位于泉州城西北20里處的交通要沖萬安渡卻“水闊五里,上接大溪,外即海也,每風潮交作,數(shù)日不可渡”,每年在這里因沉舟而死難者無數(shù),商旅“往來畏其險”。沒有安全通行保障的萬安渡,已經(jīng)成了泉州經(jīng)濟進一步發(fā)展、海外貿(mào)易更加繁榮、渡頭南北兩岸人民生活安樂的“絆腳石”。從宋慶歷年間(1041—1048年)起,泉州的一些有識之士已開始在萬安渡上籌建洛陽橋。慶歷初,郡人李寵曾“甃石作浮橋”?;实v五年(1053年),僧宗已和郡人王實、盧錫又“倡為石橋”(《福建通志·津梁志·泉州府》)。然而,這里水流湍急,這兩次造橋嘗試均未獲成功。蔡襄再知泉州后,積極著手續(xù)建洛陽橋。為了籌措資金,他與母親盧氏帶頭捐資建橋,如此一來,社會各界紛紛響應(yīng)支持,造橋資金很快落實到位。經(jīng)過艱苦的努力,終于在嘉祐四年(1059年)十二月建成,歷時6年8個月。洛陽橋“累趾于淵,釃水為四十七道,梁空以行。其長三千六百尺,廣丈有五尺,翼以扶欄……糜金錢一千四百萬”,全橋用花崗巖筑成,猶如長虹橫臥于江,十分雄偉壯觀。
洛陽橋在建橋技術(shù)上有許多重大成就,其中最重要的有三條:1.創(chuàng)造了“筏形基礎(chǔ)”法。即往江底沿著橋梁中線拋填大石塊,形成一條橫跨江底的矮石堤作為橋墩基礎(chǔ);2.獨創(chuàng)“種蠣固礎(chǔ)”法。利用牡蠣可以在巖礁間密集繁生的特性,“令居民種蠣固之”,使原本分散的石塊通過牡蠣的繁殖而結(jié)成牢固的整體,以加固橋基。洛陽橋橋基歷經(jīng)近千年,迄今巋然不動,實有賴那成片生長的牡蠣;3.創(chuàng)造了“浮運架橋”法。即利用潮水漲落來架設(shè)重達七八噸的石梁,“激浪以漲舟,懸機以弦牽”,說的正是這種施工法。
洛陽橋建成后,變天塹為通途,大大方便了行人的交通往來,有力促進了南北經(jīng)濟的交流,“度實支海,去舟而徙,易危而安,民不莫利。”據(jù)祝穆《皇輿勝覽》所載,陳君舉(即陳傅良,南宋名臣)曾為洛陽橋?qū)戇^一首詩:“跨海為橋補石牢,那知直下壓靈鰲?;B島嶼規(guī)模壯,勢截淵潭氣象豪。鐵馬著行橫絕漠,玉鯨長鬣露寒濤??V圖已幸天顏照,應(yīng)得元豐史筆褒。”蔡襄為大橋落成設(shè)宴慶功,并親撰《萬安橋記》勒石碑立于橋頭,把參加建橋者的姓名刻于碑上,卻把自己的作用輕描淡寫地以“合樂”二字,一筆帶過?!度f安橋記》現(xiàn)存碑刻有二,一為北宋原刻,原露天立于洛陽橋岸左,宣和間(1119—1125年)由蔡襄曾孫蔡桓拓本重刻立于蔡襄祠內(nèi)。此碑不僅書法雄渾樸茂、端莊沉穩(wěn),而且文字精煉,鐫刻精致,被今人譽為文、書、鐫“三絕”;另一為1963年摹擬原作重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