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8月11日訊 據(jù)泉州晚報(bào)報(bào)道,有著“世界宗教博物館”之稱的古城泉州,從來不缺宮殿廟宇。不管是在熱鬧的馬路口,在古香古色的巷道里,還是在清雅靜謐的街角處,總有一座香火裊裊的廟宇,以一個城市歷史守護(hù)者的姿態(tài),靜立于此,看世間滄桑變化。
這些廟宇,流傳著前世的傳說、今生的故事,期待著有緣人前往聆聽。
本期《最閩南》,記者們將走訪古城東片區(qū)的宮廟,給讀者講講這些宮廟里神仙們的故事。
元妙觀內(nèi)有玉帝

元妙觀內(nèi)玉帝佛像

元妙觀內(nèi)的護(hù)身符
古城的東街,雖然人多熱鬧,卻不似繁華大都市里的喧嘩嘈雜,而是有一種別樣的古城生活味道。原因之一,或許與這附近星羅棋布的宮廟有關(guān)。
位于泉州市東街新府口的元妙觀,始建于西晉太康年間(280年—289年),是福建第一座道教宮觀。清康熙七年(1668年),為避圣祖玄燁之諱,又易名元妙觀。天公觀作為泉州人極其尊奉的天公道場,自有一番不凡氣象。歷史上的玄妙觀占地1萬多平方米,至清末民初尚有6000左右平方米。現(xiàn)今的玄妙觀占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2000平方米,除中軸線主體建筑——三清殿、凌霄殿、靈官殿之外,還按規(guī)制臨時搭蓋了甲子殿、文昌殿、財(cái)神殿、土地殿等。
這里供奉的神仙是太極界第一尊神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是三清所化身的太極界第一位尊神,也就是古人最崇敬的天神,居住在玉清宮,上掌三十六天、三千世界、各部神佛,下轄七十二地、四大部州,掌管天上諸神、仙、佛,以及凡間億萬生靈,因此尊稱為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也許是為了體現(xiàn)他的崇高地位,他的全稱極長,喚作“太上開天執(zhí)符御歷含真體道金闕云宮九穹歷御萬道無為通明大殿昊天金闕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這樣長的全稱顯然不是常人能輕易記住的,所以一般簡稱為“玉帝”,閩臺地區(qū)則多稱“天公”。
玉帝信仰源于上古的天帝崇拜。殷商時期,人們稱最高神為帝,如“天帝”“上帝”,認(rèn)為他是一位支配天上、地下、幽冥,文武眾仙的大仙。周朝及后世統(tǒng)治者利用天帝崇拜,鼓吹君權(quán)神授,極力鼓吹自己是天帝的兒子,受天命,故稱“天子”。玉皇大帝的塑像或畫像,唐宋以后才逐漸定型,一般是身穿九章法服,頭戴十二行珠冠冕旒,有的手持玉笏,旁侍金童玉女,完全是秦漢帝王的打扮。
《高上玉皇本行集經(jīng)》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遠(yuǎn)古之時,有個光嚴(yán)妙樂國,國王為凈德王,王后稱寶月光,老而無嗣;一夜夢見太上老君抱一嬰兒入王后懷中,王后恭敬禮接,醒后就覺得有孕。懷孕足足十二個月,才在丙午年正月初九誕下太子。太子自幼聰慧,長大后更是輔助國王,勤政愛民,行善救貧,深得愛戴。國王駕崩,太子禪位大臣,遁入深山修道。功成后歷經(jīng)八百劫,犧牲己身以超度眾生,終于修道成真,飛升九天之上,得萬方諸神擁戴。于是通領(lǐng)三界,成為玉皇大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