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處手機支付 乞丐都用二維碼
當下行走在泉州的大街小巷,小到路邊攤販、便利店,大到商場、超市乃至農貿市場,只要能用到錢的地方,隨處可見一張張收款二維碼,如今越來越多的泉州人不帶錢包,只要隨身攜帶一部手機,出門乘車、吃飯、購物掃一掃就萬事OK了。根據支付寶提供的數據,截至目前,全國范圍內已有超過200萬家線下店鋪接入支付寶付款,就連小商販、快遞、菜市場等原本現金支付程度較高的生活場景,也在不斷接入無現金支付。
調查
零售商
掃碼支付還不夠 無人支付漸流行
在市區(qū)涂門街一家連鎖超市內,30歲的李女士帶著兩歲半的女兒買完東西,走到一臺自助收銀機前,每樣物品都放在機臺前過一遍,總價計算出來后,她拿出手機在屏幕前掃一掃,就完成了結賬,整個過程就1分多鐘。
該超市倉收部負責人吳女士介紹,2016年3月,超市開通支付寶、微信掃碼支付功能,2017年5月,超市推出自助收銀機,進一步方便顧客購物。“支付寶或微信掃碼經常有優(yōu)惠獎勵活動,吸引更多顧客使用。”吳女士說,目前約70%顧客選擇掃碼支付,以往每個人工收銀臺每天要備零錢約1000元(10元以下,其中以1元居多),現在只有四五百元。
而自2017年8月泉州首家無人超市落戶安溪后,無人支付也在泉州市區(qū)悄然流行。

東美菜市場,越來越多的市民使用移動支付
菜市場
菜攤皆有二維碼 阿婆賣菜用得溜
在市區(qū)東美菜市場一蔬菜攤位前,攤主是位頭發(fā)斑白的阿婆,正拿出一張印有二維碼的卡片讓顧客掃碼支付5元的菜錢。
阿婆姓詹,今年63歲,在菜市場賣菜20多年。她說還好她識些字,會用智能手機,一年多前開始學用掃碼支付。而詹阿婆在自己進貨時也要用移動支付,“如果不迎合顧客需求,那就沒人找她買菜”。
在菜市場逛一圈,每個攤位都在顯眼位置貼著或擺放著微信或支付寶二維碼。攤主們說,從去年年初起大家在菜市場陸續(xù)使用起移動支付,大家都說“要跟上時代腳步”“不擔心假錢或找錯錢”。

二維碼乞討
乞討者
若沒零錢可掃碼 感嘆乞討成本高
美國《華爾街日報》日前報道,在北京,一名乞討者面前的紙板上寫著“推薦使用微信支付”。還真別說,咱泉州的乞討人員也開始與時俱進了。
前幾天,記者經過市區(qū)關帝廟,一名乞討人員湊上來,他是來自安徽的王師傅,來泉州18年,因患有小兒麻痹癥,找不到工作,只能來乞討。
記者稱自己沒帶錢包,更沒有零錢,王師傅指著對面一老伯說:“老陳,把你的二維碼拿出來!”
只見老伯從衣服內袋里掏出了微信和支付寶兩張二維碼:“你掃錢給我,我再跟大家分。”現場有七八名乞討人員,大多來自安徽、江西、河南等地,他們的乞討盆里只有零星的硬幣和1元紙幣。
老陳來自江西,今年65歲,他沒有手機,也不會用,二維碼來自兒子的手機,掃碼后錢轉給了兒子。他說,一天里也就兩三個人會掃他的二維碼,多的有5元、10元。
王師傅感嘆,現在現金難討,花錢買手機最少也要四五百元,每月網絡費要用掉幾十元,這掃碼乞討成本投資太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