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了太多旁人實現(xiàn)夢想的時刻,投資人出身的雷軍的夢想也正在照進現(xiàn)實。若不是受夢想的感召,恐怕九年前已完成將金山軟件成功帶至港交所的他,也不會轉投移動互聯(lián)網的創(chuàng)業(yè)大潮。若小米成功上市,雷軍也算是實現(xiàn)了夢想,彌補了錯失互聯(lián)網黃金十年的遺憾。
“小米最快將于5月初提交申請赴港上市。小米方面就中國版存托憑證(以下簡稱“CDR”)事宜與中信證券、華興資本已經進行接觸。”有接近小米高層的人士近日向《中國經營報》記者透露,“外資投行方面,摩根士丹利和高盛牽頭主承。最新的估值預期仍在調整中。”而處于輿論漩渦中的各方均選擇沉默以對。
2010年,在蘋果軟硬件結合輸出平臺級產品的模式大獲成功之際,當時成立不久的小米也只是追隨者之一。如今,初具規(guī)模的只有小米。而不甘于將自身定位于硬件企業(yè)的小米近年又迫不及待地為自己披上物聯(lián)網(以下簡稱“IOT”)的外衣。
“小米是一家以手機、智能硬件、IOT平臺為核心的互聯(lián)網公司。”小米稱,以硬件為抓手,提升產品性價比,打造自有產品供應鏈體系,形成IOT生態(tài)體系圈,來構筑小米“IOT硬件+新零售渠道+互聯(lián)網服務”的“護城河”。只是在IOT概念大行其道的當下,潛伏良久的小米能否勝出?
上市那層“窗戶紙”
面對上市這層業(yè)界認為一捅就破的“窗戶紙”,小米仍選擇沉默以對。持同樣態(tài)度的還有曾操盤數(shù)樁互聯(lián)網并購案的“獨角獸獵人”華興資本。
幾位小米內部人士均以“消息太過敏感”為由婉拒談及上市話題。“小米是一家非上市公司,我們未曾對外公布過估值等信息。”另一小米人士否認了外界關于公司按950億美元估值回購員工股權的傳言。
但另有交易人士透露,“在2018年元旦前后,圈內就聽聞摩根士丹利入圍外資投行主承銷商之列。”
本報記者也注意到,摩根士丹利、高盛與小米并非毫無交集。小米于2014年12月進行的E輪融資由All-StarsInvestment領投。而多方信息均顯示,該基金的管理合伙人為季衛(wèi)東、傅明俠。“季、傅等團隊成員基本都有摩根士坦利、高盛等多年投資經驗,且互聯(lián)網、消費品等行業(yè)資源活絡。”上述交易人士稱,兩大國際投行入圍或與季、傅等融資方牽線搭橋有關。
上述E輪融資也是小米為外界所知的最后一輪融資。彼時,完成11億美元融資額度的小米估值高達450億美元。相較2010年首輪2.5億美元估值,放大了180倍。
有業(yè)內人士介紹,私募基金出于投資回報、風險可控等綜合因素考慮,通常會“巧妙”選取退出節(jié)點。“3+2”“5+2”屬于私募基金傾向選擇的退出時間點。“距離小米A輪融資差不多也7年,2018年屬投資基金退出的合適時間節(jié)點。”沃坦資本合伙人楊光等人士稱,綜合股東權益最大化、TMT板塊估值整體處于確定性“樂觀區(qū)間”等因素來看,小米近期屢被“猜疑”密謀上市的確有比較充分的理由。
小米上市預期增強的另一推斷來自于雷軍的系列言論。早在2016年,雷軍還對外提及“五年內不上市”。然而,時至2017年,雷軍被再次問及上市時間表之際,以“會在業(yè)務比較舒服的時候IPO。”2017年11月,雷軍宣布,小米手機銷量重回全球前五,提前兩個月完成千億元銷售目標并躍居印度市場銷量榜首位。據(jù)IDC數(shù)據(jù)顯示,在全球手機市場出貨量2017年同比下滑 0.5% 情況下,小米年出貨量卻同比增長74.5%至9240萬臺。
小米手機的這種強勢復蘇態(tài)勢也被業(yè)內視為“恰處于穩(wěn)中向好的上升預期通道中,可以給資本市場打開想象力的‘窗戶’。”同時,雷軍于2017、2018年先后卸任歡聚時代、獵豹移動董事長席位等也被解讀為減少關聯(lián)職務,便利于上市事宜的配合性舉措。面對外部解讀信息,小米官方并未予以表態(tà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