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帶領公司成為全球第一后,卻因不服公司戰(zhàn)略毅然辭職。
1978年,有著輝煌戰(zhàn)績的張忠謀,被加大力度向消費性電子產(chǎn)品轉型的德儀安排了新工作:出任德儀消費電子集團總經(jīng)理。
德儀原本希望他在半導體之外再造一個消費電子王國,但這卻是一個錯誤的決定,而且是,對張忠謀,對公司而言,都是個錯誤。
1983年,張忠謀因不看好公司的戰(zhàn)略轉型,在悶悶不樂中離開了德儀。離職的消息一傳出,很多很多的新工作便找了上門。再三考慮后,他選擇了前往紐約,出任通用器材的總裁。
但當時,他已是52歲的人,重復職業(yè)經(jīng)理人的道路對他而言,顯然也只是可接受,不愉悅,更不刺激。在他心中,他還需要一個其他意義上的嶄新開始。
9、56歲重新出發(fā),創(chuàng)業(yè)之初就很狂:我只有一條路——做一個世界級的公司。
一個56歲的老人,接下來還能干啥?
張忠謀給出的答案是,重新出發(fā),干出一番全新的事業(yè),而且設定出偉大目標:“當我辦一個半導體公司,當然要它長期繁榮。那只有一條路——世界級。”
如今的全球最大半導體制造代工公司——臺積電因此誕生。
在這之前,作為德州儀器三號人物的張忠謀已把持半導體世界第一將近10年,54歲到臺灣后,他還當了工研院院長,引領臺灣科創(chuàng)整體前進。
這個基礎讓他有了在半導體業(yè)繼續(xù)追求世界級的視野、底氣和能力。然而,不是有句話叫“離開平臺你以為你是誰嗎”?沒了世界級的大平臺,從零開始再干一個世界級,而且是在最燒腦也最燒錢的半導體行業(yè),張忠謀的難不次于上青天。
但張忠謀還是很快干成了——成功來自他在半導體業(yè)征戰(zhàn)多年之后的觀察力、思考力,最重要的是:改變現(xiàn)狀、預測未來的判斷力、想象力。
要干世界級的事,自然要世界級的人。臺灣當時沒有這種人,他就到國際上找。那時的半導體圈子不大,有大能耐的,要么是他過去的對手,要么是他過去的下屬。對手比較難搞,他從下屬找起。
他找到包括英特爾一位副總裁在內(nèi)的幾位老部下說,兄弟們,來臺灣跟我一起改變半導體產(chǎn)業(yè)吧。這些人看好他,卻不看好臺灣,也不看好他搞“制造代工”這個餿主意。最后,好一番努力,才把通用電氣半導體總裁戴克挖來做了總經(jīng)理。
1988年,張忠謀和戴克一起,通過私人交情把老朋友、也可以說是老對手——剛剛上任英特爾總裁的格魯夫,連哄帶騙地弄到臺灣參觀了臺積電。
新官上任的格魯夫正大刀砍掉儲存器業(yè)務,向電腦處理器(CPU)業(yè)務轉型,并制定出宏偉目標:要做出強大的CPU,創(chuàng)造和引領消費者對電腦的需求,進而從電腦廠商的配件商成為掌握電腦產(chǎn)業(yè)的主人。
張忠謀吃準了格魯夫要轉型就必然集中火力搞研發(fā)設計的心思,努力說服他:老兄啊,你應該把一些制造業(yè)務交給我們,這樣才能騰出更多精力去搞CPU啊,而且大表忠心與決心:我們的廠就是你自己的廠,一樣一樣的,甚至更好。
格魯夫知道張忠謀看穿了他,也認同其想法。隨后,英特爾對臺積電的制造進行了認證。再隨后,臺積電通過認證,拿到了英特爾的訂單。在英特爾這張世界通行證的助力下,臺積電開始了高歌猛進的發(fā)展。
1994年,張忠謀辭去了他還兼任的工研院董事長職務,全力投入企業(yè)經(jīng)營。此后,臺積電一路向上,連連成為臺灣最賺錢的公司并保持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