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悠久的“分餐制”
上述銅染器,從側面反映了中國的飲食文化,也引發(fā)了人們對“分餐制”的討論。
中國古代很早就出現(xiàn)了分餐制。此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仁湘從考古視角介紹說,分餐制在中國的歷史可上溯到史前時代。
古人分餐進食,一般都是席地而坐,面前擺著一張低矮小食案,案上放著食具,一人一案,西周時期的貴族們按禮儀分開落座、分開進食。
“筵席”正是古老分餐制的一個寫照。對設席之法,《周禮》有明確記載:“先設者皆言筵,后加者為席。”筵和席都是宴飲時鋪在地上的坐具,筵長、席短。
兩漢時期,分餐制得以繼續(xù)傳承??脊虐l(fā)現(xiàn)的漢墓壁畫及畫像石磚等實物和繪畫資料,就可見古代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分餐制場景。
《陳書》里講了一個故事:國子祭酒徐孝克在陪侍陳宣帝宴飲時,將擺在面前的肴饌悄悄藏到懷中,帶回家孝敬老母。
皇帝知道實情后很感動,下令以后御筵上的食物,凡是擺在徐孝克面前的,他都可以大大方方帶回家去。有觀點認為,這說明至少在隋唐以前,正式的筵宴還維持著一人一份食物的分餐制。
古代:從“會食制”到合餐制
隨著時間的推移,古人的進餐方式悄悄發(fā)生了變化。曾有專家提到,高桌大椅的出現(xiàn)和應用,是中國古代由分餐制向會食制轉變的一個重要契機。

圖片來源:四川博物院官方網站
西晉王朝滅亡以后,生活在北方的匈奴、羯、鮮卑、氐、羌等民族陸續(xù)進入中原并先后建立政權,使中原地區(qū)的傳統(tǒng)習俗、生活秩序及相關禮儀制度受到一次次強烈沖擊。
在上述歷史背景下,后來高足坐具的使用和流行,導致傳統(tǒng)席地而坐逐漸被更輕松的垂足坐姿取代。圍桌就餐的形式也慢慢開始普及。
研究表明,至少在唐代中晚期,古人已基本拋棄席地而坐,最終完成坐姿的革命性改變,也直接影響飲食方式由分餐向會食的轉變。
當然,在上述過渡時期還存一種有會食氣氛的分餐制:人們圍坐在一起,但食物還是一人一份。這種以會食為名、分餐為實的飲食方式,也是古代分餐制向會食制發(fā)展的一個必經階段。
后來,氣氛熱絡的合餐制逐漸被人們接受?!斗植停汗乓延兄闹腥A飲食文化》中提到,到了明清時候,為盡地主之誼,與客人同桌同食的合餐文化形成制式,伴隨夾菜勸酒的一整套待客禮儀。
其實,整體來看,無論是中國古代貴族的祭祀宴飲,還是普通人的一日三餐,飲食文化見證著歷史,也記錄著真實的煙火人間。(來源:中新網客戶端 記者 上官云)


 
          




